第一單元 天朝的危機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學案一、知識梳理1,原因:西方列強為了 ,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被清政府斷然拒絕。2、時間 3、經過: 、 兩國聯合發動戰爭,1860年攻入北京城,洗劫并燒毀了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 。4、結果: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列強迫使清政府分別簽定了《 》和《 》。5,影響:清政府 發生變化,一部分官紳提出 ,發起了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 。(設問思考:⑴,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什么會發生?它能否避免?⑵,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有繼續?)⑶,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權力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⑷,洋務運動也是戰爭影響之一,你能略述洋務運動的基本史實嗎?三、線索勾勒1,本課基本線索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較快 -----------對外侵略擴張 ------------擴大侵略權益 (中國封建制度腐朽衰敗)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2,知識拓展中國落后---------戰敗-------影響重大--------反思探索四、重點、難點闡釋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謂半殖民地,是相對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實際上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形態;所謂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狀態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2,把列強對華侵略放入世界大背景中認識:列強對華侵略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在資本主義發展的蒸汽時代,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水平迅猛提高,產品數量大為增加,于是,資產階級迫切地要求搶占地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而亞洲封建國家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商品傾銷的和平方式難以打開亞洲封建國家封閉的大門,于是不惜發動戰爭,用炮艦打敗這些國家,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得商品輸出方面的特權,利用特權對亞洲落后國家進行經濟侵略。19世紀中國歷史反映了資本主義列強這一時期的侵略特點。3,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表現為:一是列強大量向中國傾銷商品,中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品的銷售市場;二是列強掀起掠奪原料狂潮,中國成為其廉價原料產地;三是中國出口商品受到外商操縱,他們壓價甚至賒購,使中國蒙受巨大損失;四是中國產品依賴于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它產生的主要影響有:一方面客觀促進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瓦解自然經濟,中國逐漸淪為資本主義經濟附庸;另一方面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為列強以商品輸出為主的經濟侵略的產生創造條件,也為列強在中國掠賣華工和資本輸出創造了條件。4、協定關稅:又稱協定稅率,是關稅稅則制度的一種。它是一國根據與他國締結的條約或貿易協定,對進出口商品所規定的稅率,有雙邊、多邊和片面協定關稅數種。前兩種一般是平等互利的,是為了相互發展經濟。片面協定關稅,則是帝國主義強加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在這種稅則制度下,強國依靠強權或武力,強迫弱國或落后國家在條約和關稅稅則中訂立適合強國要求的片面的低稅率,以便達到他們侵略的目的。締約國雙方權利是不平等的:一方有權利而無義務,另一方卻有義務而無權利。19世紀中葉開始,中國被迫同列強訂立了片面的協定關稅。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稅,均宜秉公議定則例”,這是中國被迫接受協定稅則的開始。此后,在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中又規定,一般貨物應納稅額,皆按值百抽五核計,如欲變更,則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其他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以“利益均沾”為借口,紛紛效尤。這樣,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就落入到所有與中國通商的資本主義國家手中。5.領事裁判權:領事裁判權也被稱為“治外法權”,是指資本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1843年英國通過《五口通商章程》首先在中國攫取到該項非法特權,據此特權,英國在華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約束和法院審判,在中國犯了罪或成為民事訴訟的被告時,只受英國領事依照英國法律審判,中國政府不得過問。隨后,美、法、俄等國也取得了此種特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6.片面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及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時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一切優惠、特權或豁免等待遇。它的取得必須有條約(通常為商務條約)根據,條約中規定這種待遇的條文稱《最惠國條款》。這種待遇一般是相互給予的,其享受范圍可由締約國雙方協議確定。這是發展國際間正常貿易和消除貿易歧視的一種手段。但鴉片戰爭后中國與外國所訂條約,往往只片面規定外國才享有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并無對等權利,故稱“片面最惠國待遇”。7.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和戰爭后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危害①《天津條約》增開的10個商埠沿中國海岸線南北展開,又沿長江向內地延伸,比《南京條約》僅限于東南沿海的五個通商口岸是個明顯的突破;《北京條約》則把商埠開到了清政府統治的心臟地區,這樣,外國的侵略勢力擴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內地。②《天津條約》準許外國公使進入北京,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列強取得了期望已久的侵略權益,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喪失。③英國通過《北京條約》割占了九龍司地方一區,俄國趁火打劫,通過《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割占了中國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中國的領土主權進一步被侵犯。④《北京條約》首次允許華工出國,使得列強掠奪中國的勞動力合法化,中國勞工大批地輸往國外,中國勞動人民遭受到更多的苦難。⑤總之,通過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8.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思想文化等發生了全方位劇變,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①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過渡;社會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始終居于主導地位;革命任務由反封建轉變為反封建反侵略;中國革命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被動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②中國政局發生變化。滿洲貴族勢力減弱,漢族官僚地主勢力增強,清政府被迫啟用漢族官僚。清政府對西方侵略者的態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協投降,繼而“借師助剿”,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統治階級內部出現分化,以奕訢、曾國藩為代表的新官僚集團勢力膨脹。③客觀上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近代化的起步。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沖擊了中國落后的封建制度,瓦解了中國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近代化的起步創造了條件。④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勞動人民的負擔加重,清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落后進一步暴露,社會矛盾、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⑤促使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覺醒,重新認識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變化。五、探究拓展1.銅錢在歷史上曾經是一種廣泛流通的貨幣。清代采用銀、錢并用的貨幣制度。百姓出賣勞動產品得到的是銅錢,按市場比價折合成白銀向國家納稅。清中期以前,銀錢比價基本平穩(1兩白銀=1000文銅錢)。鴉片戰爭之前以及戰后,銀錢比價從1000文攀升至1300文、1400文、1600文甚至更高,出現空前嚴重的銀荒(銀貴錢賤)。試分析其原因及社會影響。2.清代鴉片戰爭時期有人作有這樣的謠諺:“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人死?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三三里。我所聞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從上面的謠諺看,鴉片戰爭時期,人們對毒品已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為什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毒品仍有一定的市場?我們應當怎樣做?六、知識運用1.1840~1860年,英國連續兩次發動侵華戰爭的動力來自于a.資本主義制度 b.工業革命 c.資本主義本質 d.第二次工業革命2.下列不平等條約中與香港問題有關的是 ①《南京條約》②《望廈條約》③《天津條約》④《北京條約》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3.中國開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和最南的是a.煙臺、淡水 b.營口、瓊州 c.營口、汕頭 d.天津、淡水5.與鴉片戰爭開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被迫開放的口岸具有的特點有 ①數量增多 ②開始深入中國內地 ③由東部延伸到西部 ④從東南沿海擴展至整個沿海地區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6.下列現象不是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a.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 b.列強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個省c.部分中國人產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主張 d.中國各階層人士展開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圖存斗爭7.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不同于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是a.列強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 b.中國喪失大片領土和主權c.清政府的權利結構發生變化 d.西方國家開始商品輸出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國輸入中國鴉片數量激增情況統計:1799年為4000多箱;1820年~1824年7889箱;1825年~1829年為125476箱;1830年~1834年煤為20331箱;1835年~1837年25445箱;1838年~1839年為40200箱。材料二 中英貿易情況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