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第16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課標要求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導入新課
【提問】羅斯福新政的核心內容是什么?有什么影響
用國家的力量擴大消費,調整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的時代,進入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戰后西方國家存在著哪些社會問題?
1、經濟恢復和發展 2、促進社會穩定
要解決這些問題,你認為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1、政府干預——宏觀調控 2、企業改革——微觀調整
3、福利國家——建立社會福利保障體系
閱讀思考:
1、二戰后,發達國家在經濟調整中,放棄什么?接受什么?采取什么?
2、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方式有哪些?(3條)
3、國家干預經濟的利與弊?
4、“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分別指什么?發達國家為什么會從單純依靠“看不見的手”轉為兼用“看得見的手”?
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
1、國家對經濟大力干預的背景
(1)凱恩斯主義為國家大力干預經濟奠定了理論基礎;
(2)羅斯福新政為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實踐經驗;
(3)30年代大危機的慘痛教訓迫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2、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
(1)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英法德)
(2)制定經濟計劃。(日本)
(3)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利用稅收等財政政策調整社會生產。(美國)
思考:
概括一下,各發達國家干預經濟的重點有何不同?
分析p123的圖表,回答旁邊的問題。
制定經濟計劃有何好處?是指令性還是指導性?有何區別?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但其經濟計劃是指導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側重對經濟的規劃和指導,所以戴高樂說過 “計劃能補償自由的缺點,而同時又不使它失去優點。”——他們之間具有一種互補性。
3、國家干預經濟的評價和影響
利:避免盲目生產,保證生產社會性。
弊:經營不善,效率低下。
閱讀思考:
1、隨著生產力發展和企業規模擴大,什么組織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主體?股份公司
2、什么是人民資本主義?有何影響?
3、經營者革命是什么?有何影響?
4、找出人民資本主義和經營者革命的關鍵詞?股票分散化、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
二、企業的微觀調整
1、“人民資本主義”
背景:股份公司在二戰后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主體。
含義:股票分散化
一些大企業通常把股票劃分數百萬份上市銷售,同時鼓勵公司職工個人購買。如20世紀末,美國約有70%的人直接或間接持有股票。1986年,日本持股人數為2210萬人左右,約占總人口的20%,日本東芝公司每個工人都擁有公司的股票。
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有人驚呼“工人持有股票,意味著從被雇用者變為了公司的主人!”結合課本知識,你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
德國的西門子公司,1996年營業額達118億馬克,但西門子家族只擁有公司股票的4%左右就控制了西門子公司。 美國的股票總值中,占90%的居民只有11%的股票,而10%的最富有者占了63%的股票。小股東雖有權參加股東大會,但不能對公司的重大決策施加影響。
實質:企業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少數大股東手中。
影響:(即:股票分散化的作用)緩和社會矛盾,大量吸收社會資金,有利企業的發展。反映了資本社會化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