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單元引言分析
本單元系統闡述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興起、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及其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主要內容包括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宋明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即宋明理學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出現了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在學習過程中要著重掌握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對文化的貢獻,以及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及其與漢武帝實現大一統之間的關系;宋明理學;明清進步思想家的思想。
建議在學習中將本專題內容與中國古代史的政治、經濟專題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對一個時代的整體認識;還可以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從熟悉的有關名篇佳作入手,更好地理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更要注意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中國與世界的聯系,關注社會生活實際,進一步了解儒家思想深遠博大的影響。學習中應貫穿探究性學習的理念,積極思考,大膽提問,合作交流。
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百家爭鳴”的局面 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百家爭鳴”的原因和意義 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總結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 分析圖文材料
概括歸納知識
史論結合
“百家爭鳴”是時代的需要
孔子及儒學的勃興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闡釋歷史
聯系現實 以祖國的歷史文化而自豪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 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張 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 歷史比較
問題探究 以人為本的精神境界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和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內容。
難點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和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況:“百家爭鳴”的局面,孔子及儒學的勃興,戰國時期儒家代表。“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是儒學產生的社會背景,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傳承中的創新。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過程中,建議多采用史料教學法,一方面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另一方面也可向學生初步傳授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課引言是由圖畫與文字兩部分內容組成的。《孔子講學圖》體現出孔子作為一個教育家的風采。文字內容則重點指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兩部分內容旨在說明: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學家,同時,孔子也是屬于全世界的,孔子的思想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建議教師將圖畫和文字內容作為材料,讓學生閱讀材料后回答問題。問題一:通過觀察《孔子講學圖》,你從中可以獲得哪些歷史信息?問題二:通過閱讀引言文字內容,你認為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如何?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