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曾在家鄉做過漆園吏,不久即隱歸。著有《莊子》一書。莊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豐富,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觀點,把世間的事物都看成相對的,認為好與壞、正確與錯誤、大與小、高與低沒有什么絕對的界限。莊子將這種認識論上的相對主義運用來觀察人生社會,便產生了懷疑論和消極悲觀的情緒,認為現實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場夢,活著不如死。因此,他反對一切進步,反對一切文明。莊子的思想比老子更為消極,是戰國中期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思想代表。
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受業于子思(孔子之孫,名伋)之門人,曾游歷于宋、滕、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恒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采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系,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于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是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人性”問題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論”對整個封建社會的倫理學說都有深刻的影響。孟子的“性善論”,也是他的“仁政”學說的哲學基礎。孟子認為,每個人生下來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稱為“四端”。“四端”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的端緒、萌芽。“四端”的進一步發展,就成為仁、義、禮、智“四德”(《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認為統治者把內心固有的“惻隱之心”發揚出來,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孫丑上》),這就是“仁政”了。孟子說的人性善是一種先天就有的道德觀念,這是唯心主義思想。
荀子及其主要思想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人,生卒年代不可考,大約從公元前286年到公元前238年是他的活動時期。荀子到過齊國和秦國,后來長期住在楚國。在多年的游歷中,他接觸到各種學派的人物,研究了他們的學說和思想。荀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總結了各派學說的成就,吸收了其中的積極因素,成為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儒學大師。晚年在芝陵(今山東嶧縣東)從事著述,現存《荀子》32篇。荀子認為星墜、木鳴、日月虧蝕、風雨不調、怪星出現、四時代謝等自然現象,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有規律可循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荀子還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的主張。他認為天沒有能力來決定人們的貧、病、禍、兇,這些完全是由人們自己決定的。他指出人如果掌握了自然規律,就可以做到“天地官(管)而萬物役”,就能夠使天地萬物為人服務。荀子的思想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