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漢代為什么會出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現象?漢代儒學怎樣成了正統思想?
解題關鍵:西漢大一統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張,漢武帝的思想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的具體措施。
思路引領:西漢大一統政治局面對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議,漢武帝的具體措施。
答案提示:(關于出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現象,參見本文[探究性主要問題])漢武帝在推動儒學方面,采取了三點具體措施: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學思想;其二,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其三,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
2.試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有哪些重要內容?哪些是積極可取得?哪些是今天應當揚棄的?
解題關鍵:歸納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指出積極可取部分和揚棄部分,并且加以說明理由。
思路引領: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四個方面內容,積極可取的仁政思想,五常和孝道中的部分主張。
答案提示:(新儒學的具體內容參見本文[探究性主要問題]所述。)積極可取和需要揚棄的有:①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的主張。雖然董仲舒的大一統主張充滿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統確實是中國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國統一的需要。所要揚棄的是其中唯心主義成分。至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扼殺一切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純屬唯心主義,無稽之談。但是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卻是有利于封建統治長久的。③“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雖然是從維護封建統治秩序著想,但是確實有利于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對今天中國農民負擔過重的現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為古今時代背景不同,社會發展不同,就需要區別對待。今天,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小農經濟必將向大農業經濟邁進,正確引導這種發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張。④三綱充滿封建意識,應當揚棄。五常推崇仁義禮智信,拋棄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尤其是其中的“信”為今天社會的迫切需要。孝道應當注入社會主義的道德內涵,是人們的社會義務。
二、學習延伸
略
(江蘇南京外國語學校 朱曰忠)
五、資料與注釋
1.原始資料
冊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臣聞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之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將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故孔子曰:“亡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余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鬃釉唬骸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贝搜园偻踔,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繇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大亂之后,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