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漢文帝
漢文帝(前202—前157)即劉恒,漢高祖之子,先封為代王。呂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諸呂之亂,他入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執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農業生產,主張輕徭薄賦。文帝二年、十二年,兩次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詔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前156年)才又恢復三十稅一,并成為漢朝定制。文帝又把算賦(人頭稅)由每人每年交納120錢減為40錢。徭役也相應減輕,原一年服役一個月,改為“三年而一事”。他還主張寬刑,十三年時,下令廢除了連坐親屬的法律和一些殘損肉體的肉刑,如,黥(在臉上刺字)、劓(割鼻)、刖(斷足)等。輕徭薄賦和減輕刑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文帝注意節儉(課文小字有停建露臺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獻給文帝一匹千里馬,文帝說:皇帝出門前面有儀仗,后面有從車,一日走五十里,我一個人乘千里馬能跑到哪里去?他把馬還給獻馬人,并發給路費,叫他回去,還下令說:“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蔽牡鄣膭罹珗D治和注重節儉,節省了財政開支,形成了廉政風氣,減輕了人民負擔。因而當時“海內殷富”,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漢景帝
漢景帝(前188—前141)即劉啟,漢文帝長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農,曾和百官一起勸農,令皇后督導植桑、養蠶、織布諸事宜。景帝下詔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本暗塾譁p輕了文帝時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后,改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斷獄從輕,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時王國勢力膨脹,景帝用晁錯計削藩,后來平定七國之亂,削弱了王國勢力,加強了中央政權。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稱“文景之治”。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人,“少治《春秋》,孝景(漢景帝)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保ā稘h書•董仲舒傳》)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者”。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此后,他先后擔任江都王相、膠西王相。晚年“去位歸居,終不問家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爸偈嬖诩,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雜以陰陽五行說等,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聯系在一起,形成新儒學思想體系。體系的中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假借天意把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秩序絕對化、神圣化,還提出了三綱五常,并宣揚“天不變,道亦不變”。董仲舒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無)立錐之地”的現象有所揭露,提出“限民名田,以澹(贍)不足”,“塞并兼之路”的主張。在教育方面,他認為應以“教化”為“堤防”,立太學。《春秋繁露》是他的主要著作。董仲舒幫助漢武帝推行文化專制主義,使儒學得以改造、發揮并取得獨尊地位,是為此后兩千年以儒學為正統之濫觴。
太學
漢代的全國最高學府。漢武帝采納董仲舒“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在長安設立。最初太學中只設五經(《易》《詩》《書》《禮》《春秋》)博士,置博士弟子50人。西漢末年增至3 000人,到王莽時,太學生增至一萬多人。這些人學成經考試后,按等第錄用。武帝還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統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傳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