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繼承教案
課標要求:1.知識目標:傳統文化的含義、傳統文化繼承性及其表現、傳統文化的特點、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2.能力目標: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本領;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辯證觀察和認識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認識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和我國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傳承古老文明的意義,做自覺地文化傳承者。
教學重難點:傳統文化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辯證認識 教學方法:實例教學法、講授法
[導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所享有的文化既是世界各國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結果,也是我們繼承和積累傳統文化的歷史過程。對于我們來說,如果去對待我們古老的傳統文化直接關系到我們社會所走的發展道路,關系到當代中國的歷史定位。而談到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觀察我們的傳統文化。
[過渡]課本探究:從針灸、京劇和書法三者的形成發展來歸納傳統文化本身具有的特點。這里要主動去尋求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索,尋古看今,以探究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認識。
傳統文化的特點:歷史性、民族性、現實性、滲透性,以及地域性、穩定性等。
一.傳統文化的含義
由上面幾個例子,我們就可以明確感受到傳統文化是人們在歷史實踐中創造和積淀的文明成果,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這種傳統文化保留到今天仍然對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傳統文化就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相對于外來文化,傳統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對于現代文化,它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文化。 文化一旦形成,就會薪火相傳、穩定延續下去,這就是文化的繼承。這種繼承非常重要,為什么呢?因為沒有傳統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也就是說,我們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開始新的生活、發展我們時代文化的。而這種繼承,就表現在社會生活各方面中。
二.傳統文化繼承性及其表現
1.傳統習俗(含義、作用、一些習俗的來歷)
2.傳統建筑(風格、結構獨具魅力:中國的皇家園林和四合院)
3.傳統文藝(詩詞歌賦的文學、吹拉彈唱的戲曲、花鳥山水的繪畫等,豐富的內涵)
4.傳統思想(內容: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道德觀念。大同觀念從古至今的發展演變,由樸素到科學的過程)
三.傳統文化的特點
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我們一生享之不盡的財富。但是我們更應該從一般意義上把握其特點,以便于我們今后的學習研究。
1.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又會呈現新的內涵。例:貴和思想,浩然正氣(孟子、文天祥、三講)
2.鮮明的民族性。各民族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中,由于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制度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性。而作為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的培養有重要作用,使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兩岸情節)
3.文化的發展應與時俱進。世變而時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應該順應這種變遷,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例如,隨著社會生活內容的不斷豐富,我們增添了一些新的節日。 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