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在君民關系上,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后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帝王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對于孟子所說的人之性善,荀子駁斥他說:“是不然,人之性惡。”荀子為什么說“人之性惡”呢?荀子說:人餓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勞了便喜休息;苦飯不愿吃,破衣不愛穿,辛苦的事不樂意干;愛聽好聽的聲音,愛看好看的顏色。順著這些天性,人就不會循規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惡的。
荀子分析批判諸子百家的言論,并吸收了各家的優秀思想。如荀子說“天行有常”,就是說自然界的運行變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這同老子說的“道法自然”,在客觀物質世界都有其一定的運行規律這一點上是相通的,顯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荀子主張以禮治國,這跟孔子的重視禮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說的禮,重在分定界限,對人制裁。強調禮的制裁的一面,已隱含著法的作用,表現出趨向法治的觀點,并以此影響了他的學生韓非子、李斯等人,成為主張法治主義的法家學派,促成了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建議教師在本目的教學過程中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活動,同時介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使學生通過比較學習,掌握兩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張及其異同處,提高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比較能力和善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進行比較的意識。
【學思之窗】中關于“人性”的幾種看法,建議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鼓勵學生自由發表各自的見解和認識,以此作為本課學習內容的總結。參見問題解答部分。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百家爭鳴’的局面”一目的教學,建議教師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入手,讓學生明白“百家爭鳴”的局面正是出現在這一歷史大變革的時期。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的分析,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階級關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思考與歸納,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路。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提醒學生注意史論相結合,論從史出,同時,對基本史實的掌握要求準確到位。關于教材中提到的諸子百家,建議教師在這里對儒家以外的主要派別和主要代表作適當的介紹,也可以作為學生課外探究的活動內容,布置給各合作小組,使學生通過選題、收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和成果展示等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對“百家爭鳴”的歷史現象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同時,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過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增強合作學習的意識。對“百家爭鳴”歷史影響的分析,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在閱讀的基礎上歸納總結。
關于“孔子及儒學的勃興”一目的教學,建議教師選擇一些貼近現實和貼近生活的素材,來引導學生進入本目的教學,引入對孔子的介紹。這些材料可以是xx年底至xx年初,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孔子文化展”的一些內容,也可以是當地紀念孔子的一些處所,還可以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孔府、孔廟、孔林。通過這些“活著”的歷史,盡量地從時空上將孔子拉近,消除歷史的距離感,從而更好地臨近孔子,了解孔子。在講述孔子生平時,建議教師用好【學思之窗】中孔子概括自己一生的一段名言,學生也許只能從字面上來解釋這段文字,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這段話其實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養的歷程。建議教師在講解孔子“仁”的思想時,通過投影適當地展示一些孔子言論的史料,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也可以再補充一些,這樣可以增強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關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建議教師在重點分析“有教無類”主張的含義和意義之后,引導學生回憶在語文課上學過的或自己知道的有關孔子教與學的名言,如“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對學生進行一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