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活動過程:主持人宣布演講開始,被選中的同學逐一上臺演講,評委當場亮分,最終評選出優勝獎4名,鼓勵獎4名。老師最后小結。
2.閱讀與思考
請說說上述資料,都是敘述哪一位思想家的?并說說你對他們的看法?
思考提示:四則材料分別敘述了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李贄、王夫之。四位思想家能夠順應時代要求,反對封建君主專制,抨擊封建禮教,具有鮮明的民主色彩,他們所倡導的“求真”、“求實”學風也震動了當時中國的學術界和思想界,一些主張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江蘇省南京市中華中學 周立新)
五、資料與注釋
1.原始資料
予性好高,好高則倨傲而不能下。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勢仗富之人耳。否則稍有片長寸善,雖隸卒人奴,無不拜也。予性好潔,好潔則狷隘不能容。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趨勢諂富之人耳。否則果有片善寸長,縱身為大人王公,無不賓也。能下人,故心虛;其心虛,故所取廣;所取廣,故其人愈高。
──李贄《高潔說》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于天下之人。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后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傅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于辭矣。此無他,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
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使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豈天地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于小儒乎!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是故桀、紂之亡,乃所以為治也;秦政、蒙古之興,乃所以為亂也;晉、宋、齊、梁之興亡,無與于治亂者也。為臣者輕視斯民之水火,即能輔君而興,從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嘗不背也。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執紼,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娛笑於曳木者之前,徙曳木者以為良,而曳木之職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