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一目“‘百家爭鳴’的局面”。教材首先分析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接著簡單介紹了當時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最后分析了“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1)“百家爭鳴”的含義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2)“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思想領域異常自由和活躍的時期,幾乎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此時的“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有其深刻而復雜的社會原因:第一,在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第三,在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并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了解“子”與“夫子”稱呼的由來。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局面,是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階級關系劇烈變化,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從而幫助學生明確,一定的思想觀念是一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理解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間辯證關系的能力。
(3)“百家爭鳴”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戰國時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反映其思想的書是《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觀點,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反對新興地主階級的“有為”措施,主張“無為而治”。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莊子。莊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萬物。莊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學與哲學的完美結合,如《逍遙游》等名篇。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書是《墨子》。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他要求有一個社會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對互相侵犯,要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