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關于“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一目的教學,建議教師運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比較孟子、荀子的思想過程中,掌握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同時了解他們思想的異同點。這樣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進行歷史學習的能力,也可以對探究活動“列表對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處和不同處”做一些鋪墊和引導。對于孟子、荀子思想的分析,一方面要使學生了解他們思想的特點,同時要強調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正是經過了孟子和荀子的總結和改造,儒家思想體系才更加完整,孟子和荀子對儒家學說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對【學思之窗】中關于人性論看法的討論可以作為本課的小結。建議教師將其作為開放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大家暢所欲言,也在課堂上形成一個“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教師可以將史學界關于孔子人性論觀點的不同看法作一簡單介紹,既提供給學生不同的學術觀點,也可借此告知學生,今天的學術界正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而激發學生大膽思考,積極探究,自由討論,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學習熱情和學術意識。
2.教學案例
案例一:在學習“‘百家爭鳴’的局面”一目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征的提問,引導學生進入“百家爭鳴”社會原因的分析。
請問,春秋戰國時期具有怎樣的時代特征?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作簡短的總結: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奴隸社會趨向瓦解;戰國時期,互相兼并,封建制度逐漸確立?傊,春秋戰國時期是國家由分裂趨向統一的時期,是奴隸制走向封建制的時期,是一個歷史的大變革時代。那么,具體的又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呢?這些變化導致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什么現象?
案例二:在學習孔子及儒家的勃興一目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介紹一組世界文化遺產“孔府、孔廟、孔林”的圖片,既可作為本目的導入,也可以此強調孔子的世界影響。
圖片1:孔府
孔府位于孔廟東側,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西漢以后,歷代帝王進行了數十次的重建、擴建,使其成為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圖片2:孔廟
現今的孔廟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宮之制,前后九進院落,貫穿于南北中軸線上,南北長1公里,面積9.6公頃,門坊54座,房屋466間。院內蒼松翠柏,殿宇雕梁畫棟,碑刻xx余塊,是我國大型的碑林之一。
圖片3:孔林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始于孔子死后第二年,隨著孔子地位的越來越高,孔林的規模也越來越大。自漢代以后,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形成現在的規模。
案例三:在學習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一目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展示一組史料,通過閱讀、分析史料,理解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張。
史料1:有關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曰:“人無有不善!
史料2:有關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