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主張人性惡。他認為:(1)“性偽之分”。人的本性是惡的,而仁義禮智等善的品德,是后天人為努力的結果。(2)論禽獸之別。人之所以為人,是在于人有禮儀,而禮儀是后天人為的。(3)“涂(與“途”相通)之人可以為禹”。人性雖惡,但每一個人只要通過后天的努力是可以為善的,就可以成為像禹那樣的圣人。(4)節(jié)欲的原則。對待物質欲利問題,應節(jié)欲、導欲,不能去欲、寡欲。(五)積善成圣。人成圣的方法,是自身的不斷學習和環(huán)境、習俗的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法家和韓非子
法家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學派,《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發(fā)展于戰(zhàn)國時期的李悝、吳起、商鞅和申不害等人。戰(zhàn)國末期,韓非加以綜合,集法家學說之大成。法家要求鞏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統(tǒng)一的君主國家。提出重農抑商的觀點,提倡耕戰(zhàn)政策,以農致富,以戰(zhàn)求強;厲行嚴刑峻法,監(jiān)察官吏職守,建立官僚制度。韓非(約前280—前233)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后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后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fā)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伞薄笆喇悇t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jù)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 “廢先王之教” (《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zhí)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tǒng)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jù),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fā)展。
3.學術觀點
學術界關于孔子思想體系核心的不同看法
究竟什么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目前學術界還存在幾種不同的看法:①多數(shù)人認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②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禮,把孔子的學說概括為“禮學”。一般說來,凡是肯定孔子積極作用較多的,都主張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而對孔子否定較多的,則多強調禮是他思想體系的核心。③仁和禮二者在孔子那里是一對范疇,仁和禮共同構成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④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中庸。認為孔子思想是一個復雜的整體,但被中庸所制馭著。⑤認為孔子思想的模糊性與龐雜性,很難用單一的核心來概括。教材取第一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