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3.學術觀點
學術界對董仲舒的不同評價
一種評價: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經著述、改造儒學、實踐儒學的一生。他作為開一代經學之風的《公羊春秋》大師,廣采博納,實現了對先秦諸子的真正綜合,建構起了一套新的儒學體系,特別是由于他首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武帝欽定,從此使儒學登上了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王座,與此同時,他還為西漢封建社會的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并在政治舉措上提出了一套具體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所有這些理論和實踐活動,都適應了時代的要求,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因而鞏固和加強了以劉氏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促進了西漢王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西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對于中國封建社會的鞏固和發展,以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大意義。據此即可論定,董仲舒是漢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會理論大廈的設計師和建筑師,封建社會初期的有建樹的思想家,同時,他還是漢代的第一教育家。以上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過,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也包含了神秘主義的、形而上學的東西,特別是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其維護封建專制和壓抑人性的方面,始終是消極方面,特別是到封建社會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礙社會前進的反動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另一種評價:根據列寧“評判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列寧全集》第2卷,150頁)衡量,不難發現,董仲舒的哲學思想比其前輩的哲學思想,在人類認識客觀真理的問題上,不僅沒有提供什么新的東西,而且還使人的認識更遠地背離了客觀真理。因此董仲舒的哲學思想,基本上應持否定態度。董仲舒思想在中國歷史上長期發生重大影響,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編造了一套“三綱五常”封建倫理規范,高度地集中地反映了整個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以致盡管各個封建王朝的哲學形態有所改變,但它們卻都直接間接,或明或暗地為“三綱五常”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論證。因之,“三綱五常”這一封建道德規范,在漢以后整個封建社會里,不僅沒有更換,而且在更換了新的哲學形態中,又得到了新的理論根據。這就是董仲舒學說在中國歷史上,能夠長期發生影響的秘密。(于首奎《西漢哲學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插圖說明
《保存于西安碑林的漢代熹平石經》
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即175年),蔡邕等人正定儒家經本六經文字。蔡邕認為這些經籍中,由于俗儒芽鑿附會,文字誤謬甚多,為了不貽誤后學,而奏請正定這些經文。詔允后,邕親自書丹于碑,命工鐫刻,185年刻成,立于太學門外,碑共有46塊,這些碑稱《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碑上的字是蔡邕用標準的八分隸書體寫成,故又稱“一體石經”。熹平石經共刻《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等七經,凡六十四石,計200 910字。石經,最初是指刻石的儒家經典。《熹平石經》與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年)刻《正始石經》、唐文宗開成2年(837年)刻《開成石經》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石經。北朝(420—589)以后,佛教將佛經刻于石山,也稱作“石經”。熹平石經有精嚴端莊的廟堂氣象,出自名家,在歷史上影響較大,但受限于校正經文和規范文字的實用目的,未能在藝術性上作更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