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民本思想 為政以德 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
異 人性論 性相近 性善論 性惡論
(2)閱讀與思考
簡單解釋這些名言的大致意思,分析它們屬于儒家思想哪一方面的內容?
①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愛人,厭惡人。
②做人沒有仁心,如何對待禮法?做人沒有仁心,如何對待樂理?
③志士仁人,不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只會勇于犧牲而成全仁德。
④關愛他人的人,人們就會愛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們就會敬慕他。
⑤沒有羞恥、厭惡之心的人,不能算作真正的人。
⑥對人言語友善,比布帛還溫暖;對人惡語中傷,比刀劍還尖刻。
⑦作為君子,賢良可以寬容奸佞,智慧可以寬容愚蠢,淵博可以寬容膚淺,精粹可以寬容龐雜。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這些言論屬于儒家“仁”的思想內容。
(江蘇南京第二十七中學 胡玉娟)
五、資料與注釋
1.原始資料
老子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孔子論德治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孔子論人性、仁、政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未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陽貨》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論語•季氏》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論語•顏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