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隋唐時期,在國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由于統治階級重視文治的政策,對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隋朝比較重視佛教,唐初一度尊道抑佛,佛道之爭時有反復。這一時期,儒學進一步發展,同時加緊吸收佛道的某些思想。《五經正義》是唐代頒布的一部官書。五經指五部儒家經典著作,即《詩》(《詩經》)、《書》(《尚書》、《書經》)、《禮》(《禮記》)、《易》(《周易》)、《春秋》。漢武帝時,朝廷正式將這五部書宣布為經典,故稱“五經”。《五經正義》引用大量史料詮釋典章制度、名器物色,又詳于文字訓詁,為后人研讀經書提供了方便。唐時,儒學的發展還表現在除了中國讀書人研習儒學外,儒學還通過留學生擴大了在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傳播。
第二目“宋朝的程朱理學”。
教材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介紹了宋代理學的發展概況。建議先補充介紹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原因。然后向學生說明什么是“理學”。這是學生比較難懂的歷史名詞和哲學名詞,教師應按課文引言部分的要求,對學生加以解釋,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
宋代以接續孔孟道統為己任,打著“辯異端、辟邪說”的旗號,吸取佛道的思想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隋唐五代的長期分裂和混亂,使傳統倫理道德規范遭到極大破壞,綱常松弛,道德式微,顯然不利于大一統政治的穩定和鞏固,因此,宋統治者一開始就倡導尊儒讀經,宋代的儒學復興便由此而形成。理學的產生,出于儒家學家革除時弊,拯救文化,整頓人心,重樹人倫與儒家價值,重建儒學道德形上學的主觀努力。理學適應了唐末以來重建倫理綱常的需要。同時,宋朝建立,農業、手工業得到迅速恢復和大規模發展,在此基礎上,科學文化的進步尤其引人注目。理學對自然及社會規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學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宋代學者大膽拋棄漢唐學者師古泥古的學風,敢于疑經改經,相互辯論,相互啟發,獨立思考,大膽立論,講注義理,為理學的產生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思想環境。
“理學”一詞,早在宋代就被用來概括當時的儒學。朱熹和二程都說過“理”。程顥曾說過:“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理”因此成為二程哲學的核心,宋明理學也就從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謂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當然原則,它適用于自然、社會和一切具體事物。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了出來,中國上古哲學中“天”所具有的本體地位,現在開始用“理”來代替了,這是二程對中國哲學的一大貢獻。
關于二程及其理學思想,建議先簡要介紹二程的生平,把教學重點放在二程的思想特點和地位上。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二程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他們在學術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題是“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他們認為陽陰二氣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創生萬物的材料。從二程開始,“理”或“天理”被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使用,亦即被作為世界的本體。而且人類社會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規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間社會的具體表現形態。程顥、程頤所創建的“天理”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并受到了后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統治地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