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①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戰國陰陽五行家鄒衍認為,歷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運行產生的影響。按照鄒衍的學說,每個朝代必須與五德之一相聯,因此,這個朝代就應當遵循這五德之一的要求來運轉。董仲舒修改了這個理論,認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運行的順序,而是依循“三統”,即黑統、白統、赤統的順序。他在《三代改制質文》中說:每個朝代都依循一統,每統又各有其為政的系統。
按董仲舒的說法,夏朝代表黑統,商朝代表白統,周朝則是赤統。夏、商、周三朝完成了這一歷史循環。之后,歷史又開始一次新的循環,新的朝代又應當代表黑統。照董仲舒的看法,繼承周朝統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創立了黑統。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種“法統”,而是一種“道統”。他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春秋》本是魯國的史書。按董仲舒一派的說法,《春秋》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樹立了他的道統的統治。孔子代表了黑統,并創建了黑統的各項制度。董仲舒對《春秋》的解釋十分著名,他的各項學說都可以從《春秋》中找到根據,換句話說,他的理論權威來自《春秋》,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稱為《春秋繁露》的緣故。
②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
在過去,所有的君王都是從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漢朝,情況不同了。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而君臨天下。這需要某種理論的支撐,董仲舒正是提供了這種理論的支撐。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個新理論。在《書經》里,已經有這個思想。孟子把它說得更清楚。董仲舒則更具體地把它納入了自己的天人一體論。他說:“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董仲舒認為,一個國君的統治是由于天命,這就為君王行使皇帝的權威有了合法的根據;但同時又對君王的權威施加了某種限制:皇帝必須時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現,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漢朝的皇帝和此后歷朝的皇帝,每逢天災時,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執政的表現,刻責自身,謀求改進。“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賊民者,天奪之。”
他還認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召》)。
他在應對中還說:“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