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1.對孔子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解題關鍵:孔子對自己一生不同階段所達到的精神層面進行的概括。
思路引領:結合孔子的生平及思想,來理解和認識孔子的這段名言。
答案提示:這段話是孔子對其精神修養發展過程的概括。孔子說自己15歲時就立志學習知識,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歲時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40歲時已經成為知者;到了50歲、60歲,孔子認識到天命了,并且能夠順乎天命了;70歲時能從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確,這是圣人發展的最高階段。
2.想想看,上面關于“人性”的幾種看法,你認為對不對?為什么?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解題關鍵: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對“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領:理解四種看法,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對“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論”、“性惡論”和“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質和內涵。人性從客觀上說,是隨著人的生存環境而變化的;從主觀上說,是隨著人生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人有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
關于孔子“人性論”的幾種觀點:
有學者認為,孔子沒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惡,但卻說圣賢也要經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見孔子認為性惡來自先天。
另有學者認為,孔子的確不像后來的孟子和荀子那樣,直接而明確地談論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論語》中卻多處蘊含著孔子人性本善的價值預設。
還有的學者認為,孔子的人性觀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純美純善,并且認為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純美純善兩個方面合乎邏輯的分化和發展。
【探究學習總結】
1.本課測評
(1)“百家爭鳴”形成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解題關鍵: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
思路引領:現實影響和長遠影響。
答案提示: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終于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日后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儒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解題關鍵:儒家思想的產生背景。“仁”的思想。
思路引領:儒家思想形成的客觀條件和主觀原因。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答案提示:春秋戰國時期在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圍中產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長的過程中發展成長起來。同時,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潛心辦學和著述,整理六經,成為新學派的創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師”。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將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荀子也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觀點。從孔子創立儒家思想,到經過孟子、荀子的總結和改造,其體系更加完整。
2.學習延伸
(1)探究活動
列表對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處和不同處。
思想家
思想比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愛人 仁政 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