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孔子與教育
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學校專為貴族子弟而設,平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春秋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階級的分化,有些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退休官吏,回到家鄉收徒設教,興辦私塾,不過影響不大。到春秋晚期,隨著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地主政權需要大量知識分子為其服務,民間聚徒講學的風氣日漸興盛,孔子也開始興辦私學,廣收門徒。孔子辦學,主要有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大約在他30至35歲之間,第二個時期在他37至50歲之時,第三個時期是他的晚年,即68至73歲之時。他主張“有教無類(類,指貧富貴賤的等級區別)”(《論語•衛靈公》),只要“自行束(十條干肉)以上”(《論語•述而》)就收為門徒。這樣,比較貧寒的平民只要交得起束的都可以接受教育,從而突破了“學在官府”的限制。孔子一生教授的門徒多達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認字寫字、數—算術)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這些學生大多出身貧賤,出身貴族的不多。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認學生個性的差異和程度的高低,主張在統一的培養目標之下,應注意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對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則不可以講高深的內容)”。以便發展每個學生的特長,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平時,孔子非常注意觀察,了解每個學生的愛好、個性和程度,熟記在心。在教學中,他一方面根據學生程度的高低和接受能力的大小,進行不同的指導。如學生“問仁”“問道”“問政”“問君子”,他總是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回答。曾參的學問修養比較高,有一次向孔子問“道”,孔子就不直接點破,只是說:“吾道一以貫之。”讓他自己去領會。孔子走后,別的學生便問曾子老師的話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師所講的道,就是‘忠恕’罷了)。”說明他已真正領會了孔子的教導。另一方面,孔子還經常針對學生的不同缺點,對癥下藥地進行教育。如冉求和仲由問孔子:“聞斯行諸(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回答仲由說:“有父兄在,如何其聞斯行之?”又回答冉求說:“聞斯行之。”公西華見他的回答不一樣,感到不好理解,問孔子是什么道理,他答道:“求也退,故進之(冉求遇事膽小退縮,所以我要鼓勵他前進);由也兼人,故退之(仲由好勇過人,因此我要約束他)”(《論語•先進》)。
在學習方法方面,孔子有許多名言,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
“溫故而知新”出自《論語•為政》,原文為:“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指學習過的知識),由此獲得新的知識(指未學習過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當老師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的這三句話出自《論語》,原文分別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了解你,你不怨恨),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作為借鑒而改正自己)”(《論語•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