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著名主張,這是孔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在論述他的教育對象時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也就是說,只要是主動親自帶著干肉到我這里來登門求教,就表示有尊師重道之意,我就沒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識和學問傳授給你。這與奴隸制“學在官府”、“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制的教育有著質的區別,是劃時代的進步。
孔子的私學打破了受教育對象的地域、族類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動了春秋以來的學術下移運動,壯大了士階層的隊伍,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建議教師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可引入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曲阜三孔”概念,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在今天世界上的影響,同時,也可借此培養學生對歷史文物的保護意識。還可以用談話法與學生交流在語文課上學過的《論語》的有關篇目。另外,請學生閱讀【學思之窗】中孔子概括自己一生的名言,并解釋其大意,教師指出這實際上是孔子對自己精神歷程的一個總結。參見問題解答部分。
第三目“戰國時期儒家代表”。孟子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適應時代要求的情況下有所創新,為儒學的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教材首先介紹了孟子的思想,接著介紹了荀子的思想。
(1)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人,他曾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自認為是儒家學派的正宗。一生以教書為主,也曾游說于各諸侯國。晚年著書立說,他的言論被整理成《孟子》一書。馮友蘭認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義代表。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是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思想中的精華,也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發展。孟子總結戰國時期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孟子用仁政來解釋君民關系。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學說雖然是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但孟子強調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產,使民有恒產,又有恒心地安于生產生活的思想,在當時是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
(2)荀子的思想
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戰國晚期趙國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兩位有名的學生:一位是杰出的學者韓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當代哲學家馮友蘭認為荀子是儒家的現實主義代表。
孔孟荀一脈相承,荀子大體遵循了孔孟的路線。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從道不從君。”等觀點,都可見諸于孔孟的思想學說。所以說荀子是屬于儒家學派的,他的禮義學說是直接從孔子的思想中脫胎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