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李贄的生活經歷和性格特征。 李贄生活在明朝后期,號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學的泰州學派。青年時代生活困乏,到處奔波。中年后做過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腐敗。晚年毅然辭官,專事著述和講學。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為禁書。
正是這樣的生活經歷,形成了李贄“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
建議教師在講解這一問題時,可引導學生將李贄的生活經歷概括為三步:年少時的求學經歷,中年時的做官經歷,晚年的入獄迫害致死經歷。而前兩點經歷都直接影響著李贄“離經叛道”性格的形成。
(2)李贄的思想及代表作。 教材通過插圖來提示李贄的代表作及書名由來。李贄著有《焚書》《藏書》等多種著作。《焚書》的起名是李贄認為將來這些著作定會遭到焚毀。《藏書》的命名則是由于李贄認為這部書“顛倒千萬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緣故。建議教師在處理這一問題時,讓學生自己閱讀。
(3)李贄的進步思想主張。 這部分內容教師可在引導學生理解相關原始材料的基礎上,依據教材分兩個方面進一步分析。第一,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批判道學家的虛偽。李贄敢于打破千百年來人們對孔子的迷信。在理學占統治地位的明代,李贄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的理論。他認為是非應隨時代變遷發展而改變,不應以孔子的話作為永久不變的定論;他還認為被封建統治者奉為“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的六經不過是史官過分的“贊美之語”和孔孟之徒“記憶師說”的殘缺筆記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論。同時他尖銳地揭露道學家“陽為道學,行若豬狗”。第二,抨擊封建社會的一些傳統觀念,強調個性發展。首先他反對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現象,追求平等、個性。他稱贊漢朝司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戀愛,贊揚寡婦再嫁;并公然稱贊武則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贊揚改革,肯定農民起義。
(4)對李贄進步思想的評價。 教材中沒有專門的敘述,教師組織學生結合思想家生活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主張進行討論,最后引導得出:李贄將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整個正統思想,其思想具有鮮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戰斗精神。
第二目“三大進步思想家”。教材敘述了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生活背景、共同的思想主張。學生學習時一定要結合明清時期政治、經濟特征理解三位思想家的主張。
(1)共同的生活背景。建議教師按教材講,不要過分展開。明末清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劇烈動蕩的時期。當時,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封建社會的危機日益加深,資本主義萌芽在某些地區出現并得到緩慢發展,自然科學也有了一定發展,在此形勢下,涌現了一批進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他們有著早年參加抗清斗爭、后來隱居著書立說的類似經歷。
(2)各自的思想代表作。學生自行閱讀,然后在教材中找出答案。黃宗羲的代表作為《明夷待訪錄》,顧炎武的代表作是《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的代表作則是《讀通鑒論》。
(3)進步思想主張。 教材著重講述了三位進步思想家共同的主張,學生學習時有一定難度,建議教師首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弄清教材意思,然后結合相關原始資料,師生合作,歸納出他們的進步思想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