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關于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建議教師介紹朱熹的生平、思想特點、主要著述和歷史地位,指導學生觀察《日本19世紀建造的孔廟》照片,閱讀課本《歷史縱橫》的文字介紹,理解儒家思想對中國周邊國家的影響。朱熹,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
《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所作的注,又簡稱為《四書集注》。朱熹用畢生精力撰寫和反復修改《四書集注》,前后凡40年!端臅ⅰ穼笫喇a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它的刊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始被稱為“四書”,與“五經”一起成為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經典著作。朱熹的學術思想在日本、朝鮮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稱為“朱子學”,在東南亞和歐美也受到重視,足見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響。
朱熹的哲學思想課文中介紹了兩方面:①理氣論:朱熹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兩方面構成的,氣是構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現實世界中,理、氣不能分離,但從本原上說,理先于氣而存在,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②心性論:其基本觀點是:“心有體用”、“心統性情”,并且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說明朱熹心性論的基本特征。朱熹的“心統性情”理論,認為性是心之體,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體用的總體。朱熹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疇,認為道心即“天理”,惡的人心就是“人欲”。
第三目“王陽明的心學”。
教材首先闡釋了明朝中期,王陽明把“理學”發展到“心學”的新階段。然后介紹了王陽明“心學”的具體內容。
建議教師首先介紹“理學”發展為“心學”的歷史背景,然后重點分析王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和思想特點。在分析中,介紹“心學”“致良知”等哲學名詞概念,進行歷史概念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
(1)王陽明把“理學”發展為“心學”
明初,為了強化思想統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官方統治思想。明中葉,明朝的封建統治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王陽明認為程朱理學崇尚空談,不務實際,遂創立心學,以克服人們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會的政治危機。心學蔚然形成一代學術思潮。
(2)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內容
“心即理”。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頭腦中固有的,他這樣說是強調社會上的倫理規范之基礎在于人心之至善。主張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建議在全課上完后宋明理學進行歸納總結。先請學生歸納,此問題可能有較大的難度,教師通過啟發誘導和歸納概括,使學生對“宋明理學”形成比較完整的印象。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建議教師以引言部分的圖片和文字內容為素材,首先問學生有沒有到廬山旅游過,到廬山有沒有去尋訪過白鹿洞書院?如果有學生去過,請他簡略介紹一下他游覽的感受。如果沒有,老師可作如下介紹:(1)書院。原指中國古代官方藏書、校書或私人讀書治學之所。書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開元年間的集賢殿書院,主要任務是?,收藏經籍,幫助皇帝了解經典史籍,并兼向皇帝舉薦賢才和提些建議。私人書院始于唐初的張九宗書院。唐末至五代,戰亂頻生,學校廢毀,學者多擇名山勝水之地建立書院,作為研究學術和聚徒教授的場所,開創了私人大學之風。南宋書院大興,教風活潑,學風開放,名師薈萃。原多為民辦,后經朝廷干預,遂成為半民半官性質的地方教育中心。元、明、清三代,書院仍盛,其重要內容之一,是為準備科舉的場所。(2)白鹿洞書院。它是宋代“天下四大書院”之一,坐落在廬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南唐時,有人在廬山白鹿洞舊址建立學館,旨在收授生徒以教,稱“廬山國學”。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為南康軍守,重修院宇,在此講學,并奏請賜額及御書,陸九淵及明代王陽明等人都曾來此講學。朱熹曾親制學規,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治學方法。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在此舉行學術報告會和陸九淵在此進行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義、利問題講學后,更使其名聲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