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③針對土地兼并現實,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
董仲舒生活的時代,官僚、貴族、侯王憑借封建特權,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掠奪,種種違法逾制行為十分嚴重。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無)立錐之地”,階級矛盾日益劇烈。他進一步發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兼并之路”,國家對百姓“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 和廢除鹽鐵官營主張。這對減輕國家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節約民力,保證農時,使土地和勞動力有比較穩定的結合,以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鞏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在當時有進步意義。
④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系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從中選出君臣、父子、夫婦三項,稱為“三綱”。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和神學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綱”“五常”為核心,以天人感應和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的系統化、理論化的倫理思想體系。他認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現,“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為此,他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綱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規范。人的自然發展應當依循道德規范的方向,而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內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認為孝是天經地義。
教學建議:
首先,利用教材【歷史縱橫】所給的材料,簡單介紹董仲舒其人,從董仲舒的成長歷程悟出“業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同時要求學生理解董仲舒的歷史地位是由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領域里的歷史貢獻所決定的。通過對教材提供的《春秋繁露》書影的觀察和欣賞,同時向學生說明這本著作的規模是八十二篇,僅僅是董仲舒中多著作中的一部,讓學生充分理解董仲舒在我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歷史地位。
其次,讓學生回憶復述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和陰陽五行家的思想主張,然后闡述董仲舒新儒學的內涵特征。
第三,出示本課所提供的有關董仲舒幾點思想主張的原文材料,讓學生從第一手材料中窺探董仲舒思想的原貌,便于學生對董仲舒思想主張的深刻理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閱讀古文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對原始材料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第三目: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說:“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③教育方面: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漢武帝的這兩點措施,為儒家思想上升到獨尊的地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延續了兩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