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熹平石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原石立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南門外太學講堂前。其遺址在今河南偃師。原石幾經兵火,蕩然無存,宋代以后偶有殘石出土,自1922年在太學舊址時有殘石出土,達數百余塊之多。中國國家圖書館目前藏有該經殘塊約189塊,西安碑林等地也有殘塊。本圖是保存于西安碑林的漢代熹平石經拓片。
5.參考書目
《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傳》魏文華著,新華出版社出版
《董學探微》,周桂鈿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董仲舒評傳》,王永祥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兩漢思想史》,祝瑞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一、 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魏晉時期儒學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儒學吸收佛道精神,出現“三教合一”的局面 1.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會狀況的產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過來又會影響社會存在
2.儒學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正確看待和評價各個時期儒學的歷史地位 通過對歷史上儒學的發展變化的有關知識的掌握,認識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中國歷史上的思想文化發展脈絡,了解其發展規律,探究宋明理學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 提取圖片信息,拓展課本知識,探究歷史問題 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現,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補可以促進思想文化的發展,反映了維護互補的重要性
宋朝的程朱理學 宋代理學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產物,發展為新興的儒學 了解思想觀點,觀察發展變化,分析地位價值 儒學從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內容,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這是中國儒學的一大進步
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是明朝中期儒學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學發展到“心學”的新階段 聯系相關知識,比較綜合歸納、探究歷史規律 心學的出現既反映了理學在明代的發展,也預示著新的理論即將出現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
掌握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基本內容。
難點
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儒家思想的發展和變化: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展;宋朝的程朱理學;王陽明的心學。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儒家思想發展到“理學”和“心學”,一方面反映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學,也有一種自我調節、適應時代的本能,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和衰落,不斷發展完善和走向極端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筑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促進或阻礙作用。中學生對了解掌握歷史上各種文化思想,有比較大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充分準備,精心設計,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努力提高教學效益。
本課引言是由圖片與文字兩部分組成的。圖片是一幅廬山白鹿洞書院的照片。文字內容重點指出,南宋時的大儒朱熹與其主要論敵陸九淵800多年前在此的一場學術報告會,這是中國儒學史上的一次盛會,由此引出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儒學的新發展──“理學”新體系的出現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