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漢武帝及其“舉賢良對策”
漢武帝(前156—前87)是中國歷史上很有雄才大略和作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前141~前87年)時,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西漢王朝的統治推向鼎盛時期。在政治上,改革仕進,實行察舉制度,選拔人才。實行“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懲治豪俠,處置郡國豪富;在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中央專賣。中央鑄“五銖錢”, 統一貨幣。大規模地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在思想文化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大力推行儒學教育。通過以上措施,使中央集權的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并出現了封建大一統的鼎盛局面。但是,漢武帝后期,連年征戰,國庫空虛,迷信奢侈,重用酷吏,社會動蕩,農民暴動。漢武帝頒布承認過失的“罪己詔”,停止征伐,減輕賦稅,除去暴政,恢復民力,發展農耕,避開了一場嚴重的社會危機。登基伊始,漢武帝召集中央及地方要員,要求他們薦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由皇帝親自擬定有關時政的問題進行考問,被問者要以書面回答。這就是策問。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再次下令詔命舉賢良文學上書對策,為改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于是,就有了歷史上關于漢武帝、董仲舒之間的三次策問與三篇對策,史稱“天人三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局面的形成及其評價
漢初,為了恢復社會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實行無為而治、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凈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武帝即位后,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從政治上和思想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更適應漢武帝時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于是,漢武帝開始提倡儒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數百人”,引起天下學士“靡然向風”。公元前140年,武帝召各地賢良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董仲舒應詔上《天人三策》,其中包括“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說:“諸不在六藝(六經)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對《春秋》“大一統”思想加以發揮,認為政治法紀上的大一統,必須是思想上的統一。他提出的建議立刻得到武帝的賞識并接受。漢武帝下令正式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以儒學正式取代黃老,定為官方政治學說,實現了政治指導思想的轉變。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指導下,在朝廷設五經博士。公元前124年,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和丞相公孫弘的建議,在長安設立太學。五經博士為教官,博士弟子為太學生。太學生經過考試,合格的便可直接授官。博士除參與有關政治活動外,其主要職責就是從事教育。博士弟子制度的建立,標志著以儒家經學為教育內容的封建官學教育的開始。儒學教育進而擴展到私學、蒙學和家庭教育各個領域,并且通過選士制度將培養出來的人才選拔到政府機構中來,這樣,儒術就成為國家培養和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由此結束了戰國時期各種學派互相爭鳴的局面,儒學正式取代了黃老之學,儒學獨尊地位被確立起來,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國多年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有利于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和封建大一統局面,因此,對維護上升時期的封建統治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和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儒學獨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