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孟子與告子辯論人性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告子曰:“生之謂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
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孟子•告子上》
荀子論人性惡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
2.課文注釋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并非偶然,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期,社會經歷著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
經濟上,井田制瓦解。在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歸周王室所有,這時出現了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開始按田畝收稅,正是反映了土地制度的這一變化,正式承認了土地私有是合法的,原有的經濟秩序遭到了很大的破壞。
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原來的周天子統一號令天下,但這時原來受周天子所封的諸侯現在成了許多各自為政的國家,互相兼并、爭霸,大國憑借實力爭得盟主地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國內部也出現兼并、奪權的現象。
文化上,經濟政治的變動造成文化下移。學校原來設在官府,文獻典籍和學習工具也為官府所壟斷,這就是所謂的“學在官府”。春秋戰國以后,隨著王室衰微,政局變化,官學敗壞,原來掌管文化的官員許多都流散到民間。其中,一些人開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別人,出現了私學。由于私學的興起,文化下移,逐漸形成了“士”階層,并開始成為社會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儒家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的社會因素是相當復雜的,與春秋時代的社會變革、魯國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春秋末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開始階段。社會形態的轉變,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的。由于鐵器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為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原來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漸轉化為諸侯貴族的“私田”。封建土地關系發展起來,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政治上,平民與貴族,奴隸與奴隸主,新興封建勢力與奴隸主貴族,以及奴隸主貴族內部的矛盾激化了,諸侯爭霸兼并土地的戰爭日益頻繁,奴隸的逃亡與暴動連綿不絕,奴隸制王權衰落,各國諸侯即地方奴隸主貴族勢力也大大地削弱了。新興封建勢力日益興起。在思想意識和文化上,“學在官府”的局面逐漸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無類”的思想,廣收弟子,宣講儒家思想,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私學。孔子把西周以來奴隸主貴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為以“仁”為核心的社會政治、倫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學,從而創立了儒家學派。同時,儒家學派誕生于魯國,也與魯國特定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魯國是周代開國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長期執政,這種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魯國成為了西周時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兩大文化中心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國)。春秋時代,魯國在文化上仍舊保留著最多的周文化傳統,以致到春秋末期還享有“周禮盡在魯”的名聲。這種文化傳統對孔子有很大影響,為他創立早期的儒學思想體系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