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為了使學生正確地理解漢武帝的“舉賢良對策”政策的必要性,建議把西漢用人制度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起初是按照軍功大小任用官吏。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國功臣的人數日漸減少,于是準許功臣保薦子侄為官。嚴格說來,馬上打天下的人,未必都是治理國家的能臣干將。打天下與治天下不是同一層面上的內容,治理天下比打天下更為重要。雖然漢初的幾位皇帝也一度注意選拔人才,下令招賢,但是畢竟沒有形成國家制度。
然后幫助學生回憶西漢的王國問題解決經過:楚漢戰爭時期,為了對付項羽,劉邦曾經分封了七個異姓王。西漢初年,劉邦將異姓王逐一翦除,卻又錯誤地總結了秦朝迅速滅亡的教訓,分封了九個同姓王,形成了西漢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的現象。到了漢景帝時期,一度發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國之亂,叛亂雖然被平定,但是王國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權。加上邊境不寧,土地兼并嚴重,這些都非常需要人才來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由此可見漢武帝“舉賢良對策”的必要性。
(2)關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建議采用談話法,與學生一起共同探討儒家思想產生、發展過程。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動蕩,新舊制度的交替,導致思想學術界的學派紛呈、互相爭鳴的局面,成為我國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興旺時期。秦朝專崇法家思想,焚書坑儒。西漢初年,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政治氣氛寬松,各派思想得以復蘇。但是,政治上的統一,要求思想上的統一與之相適應,迫切要求一種為政治統一作出理論上的解釋的學術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濫用,已經造成嚴重的惡果。所以,只有溫和的儒家思想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這就是儒家思想能夠在漢朝受到重視的原因。但是要向學生說明的是,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已經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參雜了道家,陰陽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種與時俱進的新的思想體系。此所謂漢朝“外儒內法,而劑之以道”。可見,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中國思想學術界實際上在互相交叉滲透,互相吸取改造,以適應社會政治的需要。董仲舒進一步發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教材中所引用的“限民名(侵占)田”的主張,最具有時代的針對性,它是西漢土地兼并嚴重、造成階級矛盾趨于尖銳的現象在政治上的呼聲。
至于三綱五常,儒家原來的說法實際上“五綱”: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董仲舒將其發展為新的三綱五常,作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進一步規范了人們的社會行為,被后世奉為“至道”。
建議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探討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正反兩個方面的作用和影響,識別傳統美德和封建糟粕,進而有所揚棄,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總結出新的為人處世標準。
(3)關于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告訴學生,中國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就是師徒相傳,而真正由國家開辦教育始于漢武帝。所以漢武帝在推動封建教育方面,對后世影響深遠。
漢武帝在推動儒學方面,具體措施有三點: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學思想;其二,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預國家大政;其三,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
在介紹五經的時候,可以利用投影,將五經書影展示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