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江蘇省南京市人民中學 肖音、馬莉)
五、資料與注釋
1.原始資料
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大性也。……及周之衰,賢圣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后世。
──《四書集注•大學章句序》
道者,天理之當然,中而己矣。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則生稟之異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過,既以道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不常行也。
──《四書集注•中庸章句》
凡一物上有一理,須是窮致其理。
──《二程遺書》
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
──王陽明《答顧東橋書》
2.課文注釋
葛洪及其“儒道合一”的思想
葛洪(約283—約343),東晉道教大師,醫學家,文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江蘇丹陽句容人。少時以儒學知名,后崇尚道教。3xx年,曾任將兵都尉、伏波將軍等,后棄官至洛陽,廣求異書。晚年到離廣州不遠的羅浮山煉丹,企圖長生不死。著有《抱樸子》、《神仙傳》,另著《金匱藥方》(100卷),又托名劉歆撰《西京雜記》,還寫有詩、賦、碑等百卷,移、檄、章、表等30卷,已散佚。另有《肘后備急方》4卷,為古代醫學名著。其所著《抱樸子》70卷。葛洪把儒家的綱常名教融合到道教理論中來,宣揚道教徒必須積善立功,以儒家的道德規范制約自己的行為。“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同時,葛洪又用道家的“玄”、“道”、“一”等哲學范疇來附會他的長生不老的神仙理論。這種儒道雙修的神仙道教理論,是魏晉以來合儒道為一體的玄學影響道教的體現,也使道教完全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唐代儒學的發展
隋唐時期,儒學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階段。首先,儒學發生的第一個變化就是儒學同佛學的結合。儒佛結合,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以韓愈為代表。韓愈一方面極力排佛,另一方面卻又悄悄地受到佛學的影響。韓愈的觀點就是“治心論”和“道統論”。前者訴諸于自我意識,后者則主張信仰主義。明確地說就是,只要你內心認為封建名教禮法是神圣的,你就會遵循它,你就不會有不自在的感覺。這種信仰的力量就會使人的精神得到解脫,從而提高人們的自覺性,創造一個沒有上帝,但使人信仰并由此產生力量的新宗教,或稱之為儒教。但儒學并沒有形成為宗教,在韓愈的思想中無此跡象。另一種類型以柳宗元為代表。他一方面公開贊揚佛教,另一方面卻又利用和改造佛學的若干理論命題,建立起無神論的思想體系。他主張以儒學為主,吸取佛教中有價值的東西,在他看來,佛教的教義有利于調節社會矛盾,無害于封建倫理。其次,早期儒學與“人”的觀念相聯系的重民、愛民思想在唐代有所發展。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詩人大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再次,就是儒學和自然科學的相互滲透。
理學
理學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統治思想。它以儒學的內容為主,同時吸收了佛學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滲透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起來的。宋代儒士解經,大都不顧舊有傳注,往往拋棄傳統的訓詁義疏,直接從經書原文中闡釋義理性命(即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因此被稱為“性命義理之學”,簡稱為“理學” 。由于宋儒認為這種理學是經孔子、子思、孟子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他們自己則繼承了孔孟的道統,因此又稱其為“道學”。理學的基本特征是注重義理。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等,他們為代表的理學思想流派合稱為“程朱理學”。此外,還有陸九淵和王陽明等人,他們以“心學”的形式同程朱理學展開辯論。理學以道體(所謂道體就是指在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背后或之上,有一個更根本的原理道理,即形而上的存在)為核心,以窮理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為存養功夫,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質,以成圣為目標。理學的形成,標志著儒家思想的成熟。明末至清代,理學受到了批判,逐漸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