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思考】1、西方福利制度是如何建立起來的,為什么能、為什么要建立這種福利制度?2、這種福利制度有什么特點?3、實施福利制度有什么消極與積極影響影響?4、西方福利制度實質上是什么?
【解析】以上三點措施實質上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生產關系的調整,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四、“黃金時代”的出現與結束
【投影】
【講述】20世紀50—60年代,發達國家出現了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歷史上稱為“黃金時代”,1973年經濟危機出現后結束,開始進入了“滯脹”時期。
【閱讀】課后的知識鏈接
【探究】“黃金時代”的出現和結束說明什么問題?
【總結】第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并非只有對抗,還有相互適應和可能協調的一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第二、這些調整只能暫時緩解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第三、經濟體制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突破傳統的束縛是經濟體制自我調整和創新的前提,只有不斷調整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
小結
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調整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通過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實現了經濟發展。只有不斷調整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但它并沒有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70年代后,“滯脹”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