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
康乾盛世
教學目的:1、掌握康乾盛世出現的原因、表現、影響。 2、從中國歷史的縱向發展世界歷史的橫向發展看待盛世,進行中外對比。 3、從新的歷史角度評價康、雍、乾三位皇帝。 4、學會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初步觀察歷史,評價歷史。 教學方法:1、啟發式。不斷設問,引導學生思考。 2、以舊推新。通過對學過的舊知識進行回顧,推導出新的知識。 板書設計: 一、康乾盛世的出現: 1、概況 2、康乾盛世出現的原因: 二、康乾盛世與封建制度衰落的關系: 1、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含義: 2、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表現: 3、盛世與封建制度衰落的關系 三、縱向角度看盛世: 四、橫向角度看盛世: 五、康、雍、乾的功與過 六、學習方法: 教案內容 一、康乾盛世的出現: 1、概況:清朝前期,在康熙(1661年—1722年)、雍正(1722年—1735年)、乾隆(1735年—1796年)三位皇帝統治期間,由于他們注意個人業績、勵精圖治,不斷調整統治政策,因而在他們統治的130多年的時間里,即從17世紀的中期到18世紀末,在中國出現了被史學家艷稱的“康(雍)乾盛世”。它具體表現在:政治方面,國土遼闊,政治統一,社會穩定;經濟方面,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和發展起來,開墾荒地大量增加,耕地面積隨之擴大,手工業更加發達,商業較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民族關系方面、各族人民聯系加強,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對外關系方面,挫敗沙俄的侵略企圖,捍衛了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這與以往的中國歷史相比,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2、康乾盛世出現的原因: 教學方法:據以前盛世出現的原因推導出。 a思考:在中國古代史上出現過哪些盛世?(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b思考:古代各次盛世出現的原因? c總結:古代盛世出現的規律。 (1)政治統一且穩定。(2)農民戰爭的歷史作用。它打擊了地主階級,迫使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做出必要的讓步,他們往往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3)個人因素。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善于吸取歷史教訓,調整統治政策。(4)物質基礎。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 d推導:康乾盛世出現的原因: ①明末農民戰爭的打擊。②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個人的作用。③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④統一局面的出現和鞏固。 e回顧總結:康、雍、乾三人的業績。 ①康熙帝的業績。更名田、獎勵墾荒,有利于經濟的恢復,統一中國臺灣、抗擊沙俄 、平定邊亂、冊封班禪,鞏固了多民族的國家 。 ②雍正帝的業績。實行攤丁入畝,廢除了漢唐以來的人頭稅,又設置駐藏大臣。 ③乾隆帝的業績。平定回部的叛亂 ,迎接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 二、康乾盛世與封建制度衰落的關系: 為什么我們一方面說在清朝時出現了盛世局面,另一方面又說在這個時期又是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時期呢? 1、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含義:在封建社會的肌體內部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即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2 、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現: ①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內部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它的產生與發展,沖擊并削弱了封建社會自自足的經濟基礎;②這一時期封建統治者為維護統治,采取了空前極端的專制措施,實行特務統治,大興文字獄,增設軍機處,加強皇權,同時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斷絕正常的海外經濟文化交往 ;③文化思想上,進步思想抨擊君主專制,提倡學以致用,啟迪了人們的思想,預示了新制度最終將會出現。這一切都說明封建制度已經腐朽和沒落 ,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障礙 。 3、盛世與封建制度衰落的關系: 由此看來,盛世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從不同角度而言的,它們二者并不矛盾。 ①衰落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明清封建制度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障礙,它的衰落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是客觀規律 ,任何封建統治者都不能阻擋。 ②康乾盛世的出現是調整生產關系,使其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由于清朝初期,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注意與民休息,出現了這種盛世的局面。這種盛世局面超過了前代任何一次盛世,它是前代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 ③在盛世中隱藏著危機。這種盛世局面是相對的、暫時的,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這只能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回光返照,盛世里面暗含衰落和危機。主要表現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沖擊并削弱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反對君主專制的民主思想也在康熙年間產生。為維護封建統治,封建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他們對外實行消極防御的閉關鎖國政策,這些措施只能是封建制度的強心劑。這些現象的存在和發展勢必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劇封建社會的統治危機。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專制統治,必然會引起政治的腐敗。封建經濟的發展,必然會造成土地集中,從而引起階級矛盾尖銳。同時,反封建的各種因素正在成長。從世界上看,17、18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已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 以后中國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自乾隆后期,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加之西方列強入侵 ,封建制度面臨全面危機。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統治者制定有利于生產發展的政策 ,社會經濟就發展,國力就強盛,就會出現盛世局面,反之則不然。但封建統治者不可能從根本上克服使之衰亡的必然因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必然的。 三、縱向角度看盛世: 從中國歷史的縱向發展角度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稱頌和自豪的。 ①經濟上,調整統治政策,生產恢復和發展,人口和耕地面積大大增加;江南和廣東地區,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手工業部門增多,規模擴大。②政治上:中央集權鞏固,疆域遼闊,成為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平定國內叛亂,加強對西藏、中國臺灣管轄,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得到了鞏固。③外交上,收復中國臺灣;反擊沙俄入侵,簽訂邊界條約,維護國家主權及統一。 這些盛世局面。超過了前代任何一次,從中國歷史的縱向角度考查,確實是值得頌揚一番的。 四、橫向角度看康乾盛世: 從世界歷史橫向發展來看,卻不宜夸大評價。 思考:在世界歷史上的同一時刻(17世紀、18世紀),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的歷史呈現出什么特點,以史實說明?英國:進行并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君主立憲政體逐步確立,議會制、兩黨制、內閣制等資產階級政治制度逐漸形成。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展開,生產力迅速提高。 法國:17世紀中期,路易十國進行改革,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客觀上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18世紀后半期,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美國:1775年――1783年,獨立戰爭爆發。1787年,制訂了憲法,1789年,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 俄國:彼得一世進行改革,鼓勵發展手工工場。 普魯士:腓特列二世進行改革,普魯士日益強大。 奧地利:出現了開明專制。 小結:在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上,資本主義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英、法、美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專政,工業革命逐步展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即將確立。此時的歐洲封建國家,也不得不適應歷史發展的趨勢,進行改革,這些改革在客觀上順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也促進了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 而此時的中國呢?中國和世界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①經濟上,中國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而西方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機器生產開始取代了手工生產。作為封建社會傳統經濟政策的“重農抑商”政策依然奉行,封建政權對工商業的控制、掠奪、摧殘和對海外貿易的限制、壟斷、嚴重地阻礙了商業資本的發展和向手工制造也資本的轉化,導致資本主義萌芽成長緩慢,嚴重滯后于西方。而此時歐洲的主要封建國家的君主正積極地進行改革,推行重商主義政策,既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又在客觀上發展了資本主義,為其對外進行侵略擴張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政治上: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腐朽,人民受到殘酷統治,而西方已確立起先進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享有較多的自由和權力。 ③外交上:中國閉關自守,盲目自大;而西方推行重商主義,對外開放;同時進行殖民擴張,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在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條件下,導致三位皇帝自認為清朝是“天朝上國”,地大物博,一切應有盡有,無需同外國進行貿易,再加上害怕中國人同外國人接觸對其統治不利,因此采取了閉關自守的政策,不斷加強了對中國人出海和外國人來華貿易的防范和限制。這不僅阻礙了對外貿易的正常進行,而且也影響了國內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更重要的是造成了統治者抱殘守缺、因循守舊、故步自封、虛妄驕幻的心態,失去了及時吸取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優點和長處、以改造中國落后的社會經濟的機會,客觀上造成了延緩和阻滯中國社會發展的惡果,使中西方已經存在的生產力差距進一步拉大。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各地區之間的聯系隨著西歐諸國的殖民擴張而不斷加強,世界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面對著西方列強咄咄逼人的開放性活動,消極防御的閉關政策能給其后繼者帶來長久的安全嗎? ④科技文化上:中國大興文字獄,科技文化漸失活力;而西方啟蒙思想的興起,思想解放,科技與技術迅速發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總之,中國的農業文明遠不足以同西方文化文明相比。三位皇帝在位期間都屢次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頭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嚴重影響了中國當時的思想進步和科技發展,進而在客觀上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社會進步,更進一步加劇了在未來的中西較量中的劣勢。而此時的歐洲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出現了資產階級的啟蒙運動,它迅速地澤被歐美,至今仍影響深遠。尤其是早已步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英國;在這一階段的后期開始了工業革命,增強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面對著“堅船利炮”的威脅,“康乾盛世”后的統治者只能屈膝投降, 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盛世孕育了落后,埋下了日后挨打的禍根。 五、康、雍、乾的功與過: 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看,康、雍、乾的功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他們的主要功績是維護了祖國的統一。他們在位時期,平定準噶爾部的噶丹叛亂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亂,他們抗擊了沙俄對中國東北的侵略,他們收回了中國臺灣。他們的主要功績體現在維護祖國統一,鞏固多民族國家這一方面。 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看,他們在位期間,沒有順應歷史向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從而采取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他們延緩了中國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的進程,阻礙了歷史的前進。他們的措施只不過給面臨崩潰的封建制度注幾支強心針,延緩了它的衰亡,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看,他們沒有進步性,他們是歷史的罪人。 思考:康熙帝、路易十四、彼得一世幾乎是同一時期的三位杰出的封建帝王,請從歷史發展的趨勢,對他們做出評價。 康熙帝:他在思想上大興文字獄,加強文化專制。在經濟上,重農抑商,關卡林立,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政治上,加強王權,強化專制統治。 路易十四:強化王權,消除封建割據,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統一的市場。經濟上推行重商主義,鼓勵興辦手工工場,進行海外擴張 。思想上,加強文化專制,取消新教信仰自由,要求全體臣民一律信仰天主教。 彼得一世:政治上,強化封建王權,消除封建割據,經濟上,鼓勵興辦手工工場。軍事上,建立強大的海軍 ,對外擴張 。文化上,向西方學習。 從歷史發展的趨勢看,康熙帝的功績是無法和路易十四、彼得一世相比的。他們雖然都加強了專制統治,但在當時的歐洲加強王權,有助于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在客觀上是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歐洲的封建統治者大多推行重商主義政策,而中國的康熙帝卻重農抑商,歐洲的統治者對外加強殖民擴張的,而中國卻是閉關鎖國,失去了歷史發展的機遇。 六、學習方法: 解決本文涉及的問題,必須運用以下幾種方法:①堅持用生產力和實踐標準檢驗歷史事件的方法;②中外歷史聯系的方法;③特定歷史條件下認識歷史現象的方法;④兩點論和重點論向結合的方法;⑤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方法;⑥史論結合的方法。 因此,認識“康乾盛世”不能簡單化,要多角度、深層次地分析評論。 本課小結: ①康乾盛世是調整生產關系的產物 。 ②康乾盛世是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盛世孕育了落后 ,埋下了日后挨打的禍根。 ③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我們要抓住時機,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 迎接挑戰。當今,我們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風險同在,我們要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抓住機遇,向困難挑戰。 作業: 一、選擇題: 1、(乾隆時人說)“近日富商巨賈,挾其重資,多買田地,或數十頃,或數百頃”。以下各項中不能正確反映材料中解釋的社會現象對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的是 a苛征重稅,影響農業產品和手工業品的流通 b大量商業資本投向土地,加劇土地的兼并 c影響商業資本積累,不利于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 d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 2、清初的地主商人“以末致財,以本守之”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農民購買力低下,國內市場狹小 b手工業擴大再生產缺乏資金 c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d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3、以下有關清朝閉關政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相適應 b目的在于維護國內的商品市場 二、材料解析題: 4、閱讀:材料1(雍正帝說)我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來,戶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數,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倍獲,欲家室盈寧,必不可得。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者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將多用工匠. 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2 清代沿襲明代制設置的鈔關,大有增加,計共設戶人26個,工關5個,清代稅關對商船戶繳稅亦極為苛重,全國又缺乏統一稅率,以致各關稅吏敢于巧立名目,動輒以商人違反規定為由,沒收財貨,李人龍奏稱,關稅害商,有單書之弊、盤貨之弊、包攬之弊,在這樣的情況下,商賈望見關津,如赴湯蹈火之苦。 材料3 (乾隆時人說)近日富商巨賈,挾其重資,多買田地,或數十頃,或數百頃。 思考: 從材料1看,雍正帝是怎樣看待農工商關系的?他的根據是什么? 材料2和材料3揭示了什么社會現象?這種現象對經濟發展會產生怎樣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