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
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
第26課 康乾盛世(下)一、教學目的(一)知識與技能1. 知道清初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概況,理解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了解康、雍、乾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與編纂以及文字獄實行的基本情況,理解清初文化專制主義強化的實質。2. 描繪、整理、歸納史實的能力;閱讀、汲取、運用史料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1. 通過整理清初經濟發展的概況,學會歸納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者之間關系的方法。2. 通過觀察圖像,學會根據圖像描述情景的方法。3. 通過對清初大型圖書的編撰和文字獄的施行,學會從事物的不同方面來論證事物實質的方法。4. 通過從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論述,學會對“康乾盛世”進行史論結合的小論文形式的史學評析。(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經濟發展和繁盛是中國古代社會國力強盛的標志,認同政權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建樹是古代“盛世”的標志。二、重點難點重點:清朝初期社會經濟的繁榮、文化典籍的整理與編纂難點:如何理解清朝重文化而無思想。三、教學過程問:清朝初期為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略
第26課 康乾盛世(下)一、社會經濟的繁榮思考:康、雍、乾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清朝初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為清朝初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清朝統治者逐步調整政策,采取停止大規模圈占田地,取消明末苛捐雜稅,減輕賦稅,獎勵墾荒等有利于經濟發展措施。插圖《盛世滋生圖》1、2農業中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增加,促進了商品經濟在農業中的發展,同時促進了手工業的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村的家庭手工業績麻、紡紗、織布、養蠶、繅絲等不斷推廣;全國大小城市和市鎮中,則普遍開設大小手工業作坊,所制作的各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較前代更為豐富,這一切促使各地商業日臻繁榮,致使長江沿岸出現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漢口“船碼頭”,鎮江“銀碼頭”,無錫“布碼頭”。)首都北京也成為全國貿易中心。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又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這樣在康、雍、乾三朝就出現了一片經濟繁榮的盛世景象二、文化典籍的整理與編纂康、雍、乾三朝對文化事業十分重視,其中,大型圖書的修訂編纂,成績尤為顯著。1、《古今圖書集成》插圖《古今圖書集成》《古今圖書集成》,全書共10000卷,目錄40卷,原名《古今圖書匯編》,是清朝康熙時期由福建侯官人陳夢雷等人開始編輯,雍正時又命蔣廷錫等人最終編定。其特點在于徹底貫徹“以類聚事”的原則。共設立“匯編”(歷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6編)、“典”(32)、“部”(6109)三級類目。各部下的資料按分類原則編排,共分十類: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陳夢雷在《松鶴山房集》卷二進匯編啟提到:“凡在六合之內,鉅細畢舉,其在十三經,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遺。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刪一二”。張廷玉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以一書貫串古今,包羅萬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圖書集成》者”。中外學者稱之為康熙百科全書,總字數達1。6億,是《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字數的5倍左右。《永樂大典》遭焚毀后,《古今圖書集成》是現存最大的一部的類書。2、《四庫全書》插圖《四庫全書》清乾隆時,由紀昀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余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四庫”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四庫全書》保存了許多珍貴文獻。“文字獄的血跡已經消失,滿洲人的兇焰已經緩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時的禁書,我想他都未必看見。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于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里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 ” ——魯迅《病后雜談之余》 請結合上述材料,思考:魯迅是如何評價《四庫全書》的?他的理由如何?3、清朝推行文化專制政策清朝推行文化專制政策,對知識分子的思想鉗制空前嚴厲,其實質就是為了穩固統治、加強皇權。(1)下令禁止學者開設書院、集會結社清以明為鑒,認為明亡于黨爭、宦禍。……清初即在各府縣學設立臥碑,明示規章:“不得妄立社名,投刺往來,亦不許用同社‘同盟’字樣”,雍正撰《朋黨論》以告誡士子,并強調士人的一切輿論,“應以朝廷之賞罰為是非”“人臣尤當以君心之好惡為好惡”。——詹子慶主編《中國古代史》(2)大興文字獄因文字構成罪名的案子,叫做文字獄。文字獄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但以滿清的文字獄最為慘烈。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有記錄的文字獄就有100多起。康熙時的《明史》案和《南山集》案,都牽連到幾百人。乾隆時的文字獄次數最多,牽連的人也更多。文字獄大都的捕風捉影、牽強附會。翰林院庶吉士徐駿,是康熙朝刑部尚書徐乾學的兒子,也是顧炎武的甥孫。雍正八年(1730年),徐駿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字,雍正暴君見了,馬上把徐駿革職。后來再派人一查,在徐駿的詩集里找出了如下詩句“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于是暴君認為這是存心誹謗,照大不敬律斬立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李一《糊涂詞》有語“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帥相,無非糊涂”。被河南登封人喬廷英告發,經查發現舉報人喬廷英的詩稿也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句,日月二字合為明,你不是謀反又是什么?檢舉人和被檢舉人皆凌遲處死,兩家子孫均坐斬,妻媳為奴。從而形成一種以文招禍的恐怖氛圍。(3)銷毀圖書與篡改文獻乾隆年間修的《四庫全書》,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不僅不利于滿清的文獻被禁毀,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多部,總共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禁毀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吳晗說過“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連宋應星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也因為有礙于愚民而禁毀,文字獄如此之徹底,一篇吳三桂的“反滿檄文”,一本《揚州十日記》,一本《嘉定屠城記略》,竟在中華本土湮滅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從日本找出來!《四庫全書》所收古籍許多經過篡改是盡人皆知的事實。與清代統治者利益相關的明朝人的文學和歷史作品遭到大力剿滅,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庫全書》的編纂者對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壓迫和民族戰斗精神的作品盡量摒棄和抽毀,對于不能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庫全書》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辛棄疾的《永遇樂·千古江山》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4)影響:清代文化專制政策是封建專制統治的產物,阻礙了學術文化的發展,影響了社會的進步,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小結:略試以“康乾盛世”為題,撰寫一片400字左右的歷史小論文,可選擇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圍繞某個中心、某一事件等展開論述。康乾盛世:從政權穩固——加強皇權,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社會安定——戰事不多,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出現令人矚目的迅速發展;文化建樹——康熙、雍正年間,官方組織學者編成《古今圖書集成》,為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乾隆時,清政府又選派眾多著名學者編成浩瀚的《四庫全書》,為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等方面或圍繞某一中心、某一事件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