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6課 學案【知識梳理】
一、電腦與網絡
1.計算機和數字化技術的產生(1946年)
1946年,第一臺電腦在 正式誕生,電腦的發明最初是與軍事和戰爭聯系在一起的。
2.電子計算機的功能:具有 的部分功能,能夠 和 ,可以代替人腦進行 勞動,被人們譽為“ ”。
3.電腦發展
(1)發展兩個方向:①存儲量更大,運行速度更快;(智能化)②體積更小,更輕便實用。
(2)發展階段: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
(3)應用領域:從國防、生產、辦公、教育娛樂到家庭,無所不在。
(4)發展概況:
① 年,國際互聯網(internet)正式問世,中文根據音譯簡稱為“因特網”。因特網的發源地也是美國
② 1995年,北美、歐洲和東亞地區迎來了網絡建設的高潮,這一年被稱為” 年”
4.因特網的影響:
(1)積極:互聯網是繼電報、電話、電腦之后的一個偉大發明,互聯網也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后的第四媒體,已經溶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中,人類跨入信息社會,是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的。全世界的電腦能夠通過互聯網聯系起來,進行通訊或分享信息資源,它在發展遠程教育、人際交流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消極:①垃圾信息、不良內容②網絡犯罪③青少年沉溺網絡世界。
二、探索生命的奧秘
1.生物工程技術和轉基因技術
(1)生物工程技術: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一門新興科學,即生物工程技術正式形成,它是在分子水平上對dna動手術的工程 。
(2)轉基因技術被應用于實際,在農業、醫藥等行業生產出生物制品,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轉基因技術在食品的應用:①轉基因食品的貢獻:提高產量,增加養分,也可以使作物變得更耐旱、或不怕蟲害;②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我們把改造后的基因或蛋白質食入后,究竟會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2.遺傳工程和人類基因組計劃
(1)1990年,被譽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 計劃正式啟動
1999年我國加入這項計劃。
(2)進入21世紀,人類基因組計劃取得重大成果,完成了人類基因組的框架圖和對人類基因組圖譜的初步分析。
3.克隆:克隆clone,意思是人工誘導一個生物體或細胞通過無性繁殖而產生一個新的個體或群體,該個體或群體在基因型上與原生物體或細胞應該是相同的。1997年,人類第一次用哺乳動物已分化的體細胞進行克隆技術成功,克隆出綿羊“ ” 。
三、登上太空
1.人造衛星、宇宙飛船與登月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