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探索生命起源之謎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1識記: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觀點;
2掌握進化論的主要觀點,概括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的分歧并認識其根源,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世界觀認識世界的能力。
3理解: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生物學領域發生重大轉折,取得革命性進展的原因;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對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聯系宗教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和時代背景去分析達爾文關于生物進化觀點的產生原因。引導學生聯系生物所學內容去歸納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生預習、課堂展示本課主要內容,促進同學的互相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科學家的頑強探索和不懈努力贏得了科學的進步,科學的進步又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通過學習理解生物學的巨大進步,了解進化論帶來的世界性影響,樹立繼承和發展科學的信念。注
重個人品德、修養的培養。
★重點與難點
重點:進化論確立的歷史條件、進化論的主要觀點和影響。
難點:分析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根源。
★教材分析
本課介紹了人類探索生命起源的歷程,重點介紹了近代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生物進化論的確立挑戰了封建神學,否定了神創說,促進了人類認識的飛躍,對近代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被恩格斯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本課內容重點介紹生物進化論,上承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下啟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科技革命)”,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學過程
導課:話說盤古開辟天地之后,不知經過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間出現女媧。女媧在這荒涼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對著水,照見了自己,心里想要是天地間有幾個像自己的,彼此說說話,該有多好,便不自覺地抓起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體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風一吹,便成為活跳跳的東西,于是起名為“人”。后來女媧背靠山崖,順手摘下藤條,懶懶地在和了水的泥漿里攪著,然後一甩藤條,灑落許多泥點,這些泥點落在地上,經風一吹,都變成了人,于是女媧不停地揮動藤條,大地上的人也越來越多。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女媧造人說。那么,女媧造人說是否正確呢?生命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
人從哪里來,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在知識貧乏的古代,人們都以為是神創造了人類和世界萬物。其中基督教會的上帝創世說就是當時最為流行的一種神創說。
一、基督教會的上帝創世說
1、內容: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至高無上的上帝創造的。
2、原因:(為什么神創論能夠成為生物起源的共識并且長期流行?)
①生產力落后,對自然界的認識非常有限;②生物知識缺乏;③統治階級鞏固統治的需要,宣揚神秘主義,推行愚民政策;④宗教盛行,推行精神獨裁。
3、基督教上帝創世說的影響:
①成為基督教會的精神支柱,被視為天經地義。
②基督教會以其為精神支柱打擊異端,致使生物學研究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