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教案分析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毛澤東思想誕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認識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基本內容,探討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歷史意義。
2、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主要內容,認識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標志,分析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的重要意義。
3、了解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探索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活動和理論總結,認識其對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課前預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通過預習問題的解答,提高學生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分析、討論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社會大背景,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明白思考歷史問題一定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出發來考慮。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程,充分認識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斷探索、不懈奮斗的精神和勇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標志和在全黨指導地位的確立
難點: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
五、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當中國的大門開始被西方的炮艦強行打開的時候,西方產生了兩個偉大的人物: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在歐洲研究調查,批判地吸收人類思想文化上的優秀成果,從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幾十年后,列寧領導俄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他的理論、思想和實踐就是列寧主義。不久,在世界的東方,又出現了一個響徹世界的名字:毛澤東。有了毛澤東,有了毛澤東思想,中國迎來了一個天翻地覆的時代。你知道毛澤東思想是怎樣誕生的嗎?”
(二) 新課
1、毛澤東思想形成的背景
(1)時代背景:20世紀前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
(2)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工人運動不斷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階級基礎。
(3)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并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2、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萌芽(國民革命時期)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澤東針對陳獨秀的右傾錯誤,先后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闡明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農民問題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斗爭的極端重要性。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時期)
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探索出了中國式的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將黨的工作重點從敵人力量強大的城市轉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在農村開展游擊斗爭,深入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在農村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敵人的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
相關文章:《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義:打破了俄國革命模式,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創舉,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3)、成熟(抗戰時期)
①著作、《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戰爭中的戰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