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精選2篇)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發布時間:2023-07-25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精選2篇)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篇1

  (教學案+試題試卷)

  教案部分

  課題名稱: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課本詳案)

  教學目標: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史實,探討變化的因素。

  重點難點:重點——近代以來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特征。難點——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變動對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

  教學方法:上網瀏覽;分類整理;個人代表作品檔案;三種測評結合。

  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

  新課引入:

  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發動巨大變動,中國人民在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等方面,也開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的總趨勢是:由以往的閉關自守,轉為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天下,變為向近代化的趨進。

  教學過程:

  專題四第1課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一.變化中的男女服飾(衣)

  1.近代以來中國服飾變化的原因

  鴉片戰爭后,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開始,從西方傳入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動了中國人的個性解放,首先體現在服飾上擺脫舊的束縛(開始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2.中國近代服飾變化(晚清至民國時期)

  (1)中西服飾并存:①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20世紀上半葉仍然流行。②西裝在鴉片戰爭后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后流行開來。

  (2)中山裝:①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②孫中山設計出了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③此后幾十年,中山裝成為中國男子的標準服裝。

  (3)旗袍:①晚清普通婦女的著裝寬松肥大,遮蓋了女性的曲線。②接觸西式服裝之后,女性服裝開始向合身適體、短袍窄袖的方向發展,旗袍是這方面的典范。③20世紀20年代之后,旗袍成為城鎮新潮女性的日常著裝。

  3.中國現代服飾變化(新中國成立后)

  (1)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山裝和以列寧裝、連衣裙為特征的蘇式服裝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

  (2)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軍裝和“干部服”盛行,藍、綠、黑、白成為服裝的主要顏色。

  (3)改革開放以后,人們對服飾的要求開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時尚、穿得個性過渡。

  中山裝的寓意: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中山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一整片不拼接,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1.近代中國菜系的形成和發展

  (1)原因:①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影響最大,統稱為四大菜系。②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③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風俗習慣等的影響。

  (2)特色:到了清朝末年,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鮮明。魯菜嗜蔥蒜、川菜嗜辛辣、粵菜嗜清淡、淮揚菜嗜糖。

  2.西餐的傳入和影響

  (1)時間:19世紀40年代起。

  (2)原因:西方人大批來華,西餐隨之傳入中國,中西餐并行于世。

  (3)中西餐的區別:中餐重色香味美;西餐重營養搭配。

  (4)影響:①西餐中常用的原料開始大量進入百姓餐桌。②西式糖果糕點與飲料受到國人的歡迎。③專門生產西式食品的食品廠開始出現。④西菜、西點逐漸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進(住)

  1.中國傳統住宅樣式

  (1)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因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樣式。

  (2)傳統的民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

  (3)四合院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典型民居,普通居民的住房以四合獨院為主。

  2.中國居室建筑逐漸西化

  (1)鴉片戰爭后,在租界等外國人集中居住區,西式住房開始大量出現。

  (2)20世紀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開始出現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開始改用“新村”、“花園”、“別墅”、“公寓”等)。

  (3)在天津、上海、廈門等沿海城市,出現了以中西合璧為典型特征的毗連式房屋。

  (4)西式的家具陳設(如沙發、茶幾、寫字臺、穿衣鏡、座鐘、掛表等),也受到人們的歡迎。

  四.習俗風尚的變革(習)

  1.變革的原因

  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發生巨大變革(或時代巨變)都會對社會習俗變革產生重大影響(如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的成立以及改革開放等)。

  2.婚姻風俗變化(婚姻自主、婚禮簡化、戀愛自由)

  (1)在古代社會,締結婚約憑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青年男婦開始反對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主;婚禮開始刪繁就簡,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禮。(3)新中國成立后,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為一種時尚。

  3.喪葬風俗變化(喪禮簡化、新舊并存、由土變火)

  (1)19世紀末20世紀初,喪禮趨于簡化,出現了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禮,一些城市還建立了殯儀館與公墓。(2)農村中更多的仍是實行傳統喪禮。(3)新中國成立后,殯葬風俗由土葬開始向火葬改革。

  4.其他風俗變化

  (1)生活:民國成立后,開展了剪辮(剪男性長辮)易服(不穿滿清官服)、迫令放足(禁止女性纏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等活動。

  (2)歷法:公歷在官方活動中得以實施。

  (3)社交:點頭鞠躬取代了傳統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漸成為社交場合的常見禮節。

  (4)觀念:舊道德、舊禮教遭到批判。[來源:高考資源網]

  (5)女權:女子在獲得受教育權利的同時,也開始走出家庭,步入社會。[來源:高考資源網]

  探討影響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的決定。(2)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動。(4)全球一體化趨勢的促進。(5)還與個人的具體情況有關。(6)……

  學案部分

  第11課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基礎導學

  一、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的變遷

  1.服飾的變化

  (1)變化趨勢

  ①男裝: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②女裝:由寬松肥大向合身適體、短袍窄袖的方向發展。 

  (2)近代

  ①男性服飾: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西裝在鴉片戰爭后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后流行開來;西裝的傳入和流行對中國服飾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和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中山裝,此后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準服裝。

  ②女性服飾:西式服裝傳入中國促使人們的審美觀發生重大變化。20世紀20年代后,人們吸收西方服飾的長處,對旗袍進行改革與創新,受到廣大女性的歡迎,成為城鎮新潮女性的日常著裝。

  (3)現代

  ①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與政治生活聯系在一起。中山裝和以列寧裝、連衣裙為特征的蘇式服裝是普遍選擇。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裝的式樣和顏色單調,軍裝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開放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港臺、歐美文化的影響,人們對服飾的要求開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時尚、穿得個性過渡,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審美情趣、經濟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服飾。

  2.飲食文化的變化——中西餐并行于世

  (1)中國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國逐漸形成了影響比較大的四大菜系,即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

  (2)西方餐飲文化的傳入

  ①傳入:鴉片戰爭后,西餐傳入中國,西式餐館最初由外國人經營,之后,各通商口岸陸續出現由中國人經營的西餐館。

  ②中西餐區別:烹飪方式、食品種類、就餐環境、禮節要求方面都有明顯區別。[來源:ks5u]

  ③對飲食文化的影響:西方飲食文化的傳入,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國百姓飯桌,西式糖果糕點和飲料也受到國人的歡迎;一批專門生產西式食品的食品廠開始出現,西菜、西點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變化

  (1)傳統民居

  ①成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②典型:北方地區遍布城鄉的四合獨院。

  ③價值:傳統的民居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

  (2)近代民居的演變

  ①背景:鴉片戰爭后,在租界等外國人聚居區出現西式住房。20世紀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現了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

  ②變化:中國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點,在天津、上海、廈門出現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體現西式建筑風貌的毗連式房屋;西式的家具也受到人們的歡迎。

  ③特點:中西合璧。

  二、中國近現代習俗風尚的變革

  1.婚喪禮俗的變遷

  (1)婚姻禮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過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開始反對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主;婚姻禮俗也開始刪繁就簡,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禮。

  ②新中國成立后,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為時尚。

  (2)殯葬風俗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喪禮趨于簡化,出現帶有濃厚的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禮,但廣大農村中實行更多的仍是傳統喪禮。

  ②新中國成立后,開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2.其他方面

  (1)民國成立后,開展了剪辮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等活動,公歷在官府活動中得以實施,點頭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逐漸成為社交場合的常見禮節。  

  (2)民眾思想發生變化,舊道德、舊禮教遭到批判,女子在獲得受教育權利的同時,開始走出家庭,步入社會。

  問題研討

  1.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1)中國社會內部新興的進步力量,為振興國家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努力。太平天國運動對封建舊思想、舊禮教、舊風俗的沖擊和挑戰;維新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社會風俗的主張,如反對纏足,反對鬼神迷信,反對吸食鴉片,主張斷發易服,提倡近代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等;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以國家的名義頒布了改易社會風俗的政令,確立了近代新生活禮俗的合法地位,把自維新運動以來的社會風俗改革推向高潮;新文化運動中,批判舊道德、舊禮俗,提倡新道德、新風尚。

  (2)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戰。主要體現在西服、西餐、西式房屋等方面。

  2.新式服飾和傳統的華冠儒服各自體現了怎樣的政治理念?

  (1)華冠儒服體現的是禮制所規范的等級制度和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2)新式服飾則體現出人們對平等、自由的向往。

  3.19世紀末20世紀初文明婚禮出現的原因是什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響;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改革傳統婚姻制度,革命派提倡婚姻自由;新一代知識分子,尤其是走向社會的女青年敢于身體力行,沖破封建牢籠。

  (2)影響:進一步宣傳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會進步和婦女解放。

  知識網絡

  互動探究

  問題

  閱讀下列材料:

  圖一 長袍馬褂           圖二 西服與旗袍      圖三 20世紀50年代雙排扣列寧裝

  圖四 20世紀七八十年                  圖五   20世紀90年代后女性的旗袍

  代的確良面料和碎花衣裳   

  請回答:

  (1)判斷圖一、圖二反映的時代。

  (2)圖一、二反映的時代的服飾和稱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請解釋其原因。

  (3)觀察圖三,該種服裝流行反映了哪些時代信息?

  (4)相對于圖三,圖四、五中的服飾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生此種變化?

  點撥

  五幅圖片完整地再現了由中國傳統服飾到近代服飾直到現代服飾變化的過程,實際上勾勒了近現代中國歷史的變遷過程。回答問題時應注意結合時代背景。

  答案

  (1)圖一:清朝。圖二:民國。

  (2)清末民初西學東漸,國人模仿、崇尚西方的生活習慣與服飾樣式;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改變了清朝尊卑有別的稱呼陋習。

  (3)穿列寧裝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建國初期中國經濟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飾比較單調;建國初期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蘇聯親密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飾打扮、禮儀習慣。

  (4)服飾開始多樣化。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文化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

  練案部分

  選擇題

  1.右圖中所示服飾最早傳入中國是在     (  )

  a.鴉片戰爭后

  b.民國成立后

  c.新中國成立后

  d.改革開放后

  2.對下面四幅圖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男人由穿長袍馬褂到著西裝領帶再到著中山裝    b.男子服飾的改變受西式服飾的影響

  c.女性穿著經過改良后的合身得體的旗袍          d.洋裝取代了傳統服飾

  3.“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叉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現于          (  )

  a.明朝  b.清朝  c.民國  d.新中國

  4.“別墅”在今天仍是人們追求的高檔居室建筑,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開始出現,其最初風格特點是( )

  a.中國傳統建筑     b.中西合璧    c.完全歐化      d.中國創新

  5.中國某婚姻法規定:“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這一婚姻法應頒布于   (  )

  a.民國初年   b.新中國建立之初      c.改革開放后   d.維新變法時期

  6.下列歌謠中,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的是   (  )

  a.結婚證書當堂讀,請個前輩來證婚         b.文明洋傘小包裹,長統洋襪短腳褲

  c.辮線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說荒唐         d.改良的頭,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腳丫

  7.目前全世界的快餐業大多萎縮,而在中國卻高速發展、攻城略地,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擴張。造成這種現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洋快餐比中餐有營養                 b.中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

  c.洋快餐烹飪方式科學                 d.洋快餐廣告宣傳的影響

  8.下面是《申報•自由女子之新婚談》一段關于“文明婚禮”的描述:“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凡鳳冠霞帔、錦衣繡裙、紅鞋綠襪一律不用;昂染登輿,香花簇擁,四無障礙,無須偽啼假哭,扶持背負;宣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請跪拜起立之煩。”請問,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         (  )

  ①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傳播 

  ③近代教育的發展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       ④中國封建制度的結束、社會的進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圖文材料:

  材料一 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上書《請禁婦女裹足折》和《請斷發易服改元折》,認為女子裹足,不能勞動;辮發長垂,不利于機器生產;寬衣博帶,長裙雅步,不便于萬國競爭的時代。為了“與歐美同俗”,他說:“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風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裝”一統中國服裝市場(見圖一);如今,我們的服裝不拘泥于一種風格,一種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服飾上,演繹出許多文化的味道來(見圖二)。

  圖一 毛式中山裝                   圖二 令人眼花繚亂的當代服飾

  請完成:

  (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提煉康有為的基本主張并分析其目的。

  (2)結合材料二說明新中國成立后服飾演變的基本趨勢及其主要原因。

  (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談談你對我國近現代社會習俗變化的認識。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篇2

  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通史概要:

  物質生活與風俗習慣的變遷,涉及到近代和現代兩個階段,包括衣、食、住、及風俗習慣等幾個方面。關于衣的變化,近代受西方的影響,由傳統的長袍馬褂到接觸西裝,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裝,女子則是旗袍;新中國成立后,從學蘇聯的列寧裝和連衣裙,到國防軍綠裝;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服飾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關于食的變化,中國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響下,西餐也逐漸被國人所接受。關于住的變化,中國傳統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響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關于風俗的變化,近現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的成立以及改革開放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近現代中國交通工具的發展,涉及人力車、三輪車、自行車、電車、火車、輪船、飛機等。中國傳統的交通工具是轎子與馬車,民國時期人力車是有錢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車普通百姓也無力購買,電車、吃車與人力車曾長期共存。新中國成立后自行車才成為人們最主要的代步工具,電車與汽車才成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運輸工具。中國近代輪船業是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得以發端的,中國的鐵路建設在近代的收回利權運動中獲得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機會,中國的民航業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初。此外,郵政通信業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大眾傳媒主要包括報刊、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等,其中報刊在近代就已出現,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均有重要報刊,并且極大地推動了這些歷史事件的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報刊業的發展非常迅速。在電視普及之前,廣播與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國電影至今也走過了百年歷程。新中國成立后,電視事業發展迅速,人們的需要和電視節目的豐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環。互聯網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經深入到人們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課標要求:

  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圖書館、上網瀏覽等方式,收集相關圖片、音像等資料,掌握近代服飾、餐飲、居室建筑與家具陳設、社會習俗的變化情況;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其影響其變化的因素;通過歸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特點,培養歸納學習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教師或者網絡提供的相關圖片、史料和影像資料,與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主動探究“為什么近現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運用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再現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場景,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站在發展的角度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體驗、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學習歷史,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將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置于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大背景之下,認識到它的發生是歷史的必然,認識到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應該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外部的世界。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國近代人們物質生活發生變化的基本史實和總的特點。

  難點: 結合以前學過的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從中國近現代社會巨變、西方思想觀念和物質文明不斷沖擊的角度,認識中國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

  教學建議:

  本課主要衣、食、住、社會風尚等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在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遷。這些變化一方面說明國門洞開的中國開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攏,反證了明末閉關政策必然導致國家落后的現實;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才發生了質的變化,中國才會發生真正意義上的巨變。由于這一部分的內容和同學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所以我們可以適當地采用多媒體的手段,適量地展現這一時期圖片和影視資料,或以采訪年長者的方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感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學內容上緊緊抓住衣、食、住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實施教學。

  通過課外閱讀、上網瀏覽、收集實物(如老照片、舊服飾、舊器物)等活動,了解相關的衣、食、住、社會風尚等史實,探討影響社會習俗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并認識到,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歷史和時代發展的必然性,學會站在發展的角度、用歷史的眼光思考問題。并將收集到的資料與老師、同學交流,或通過歷史知識墻報、班級展覽角等方式展出,與師生共同分享。

  探究學習: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我國服飾發展的簡單歷史,寫一篇關于服飾變遷方面的小習作。或者回家找一件舊服裝(如中山裝或旗袍等),看看它們有哪些特點?你喜歡這些服裝嗎?說出理由。

  實踐活動:查找有關菜譜,按照菜譜要求,做一個家鄉的特色菜。記錄操作的過程,并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嘗你的成果,記錄下你的感受。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元朝的社會經濟和中外交往 教材教法(精選2篇)

    第十四課 地位分析元朝統一后,疆域遼闊,交通發達,社會秩序趨于安定,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統治者比較重視經濟的發展,元朝的社會經濟和海外貿易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 第三冊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原則(精選2篇)

    科目思想政治題目第二課第一框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準則p19(章、節、頁)教學目的和要求①記住法律準則的特點。②掌握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寓意,即做任何事情要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

  • 第四冊依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精選3篇)

    教學目標認知目標 使學生弄清以下概念;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初步掌握以下知識:法律規范作用的表現,法律規范和協調人際關系,我國法律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危害。...

  • 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通用2篇)

    三、課標要求: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及其重要作用,認識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 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教學設計(通用2篇)

    示例1.導入的過程提問:十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損失?設想一下當時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師小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恢復和三年改造,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建...

  •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精選2篇)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課程標準】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以我國過近代報刊、電影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精選2篇)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在本課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點比較抽象,理論性強。為了使學生便于記憶和理解,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形象化的圖表進行講解。...

  •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選15篇)

    第10課 一、教學目標與分析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共十三大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

  • 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教案(通用2篇)

    高一政治教學案2---21第八課: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溫故知新:XX年5月1日,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

  •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社會保障制度的含義、內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意義。2、能力目標:通過本框知識的學習,提高閱讀理解、綜合分析和認識問題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 第一課 第三框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通用2篇)

    第三框題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教材分析] 講述繼奴隸社會之后的封建社會的生產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也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講封建社會的進步性及剝削關系。 首先指出,'封建社會的生產以農業為主,農民是生產者。...

  • 第一課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精選2篇)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教材分析]本框 講人類第一個階級社會的產生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指出階級統治的出現。...

  • 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通用2篇)

    第6課 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 學案 一.課前導學(一)認清目標 明確要求學習目標重點: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難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出現嚴重失誤的原因(二)自主學習 充分準備 (預習時順帶把這些題給做了,...

  • 社會小教案(通用3篇)

    活動目標:1、理解兒歌的內容。2、鼓勵幼兒用兒歌表達自己的成長。3、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4、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 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精選3篇)

    課題執筆人羅石文編寫日期執行人執行日期三維教學 目標知道當代國際社會主要由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構成。了解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及其權利和義務。懂得國際組織的內容和作用。關注國際社會的發展,樹立做負責任大國的心態。...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韩国国产 | 91射网站|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 成人A级毛片无码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日韩四区 | 国产成人自拍一区 | 女人毛片免费观看 | 久草热久草在线视频 | 无码永久成人免费视频 | 91网址入口| 欧美精品日韩 | 啦啦啦资源视频在线完整免费高清 | 无码中文字幕AV免费放软件 |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美女视频 | 国产五级绝黄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 强行从后面挺进人妻 | A毛片终身免费观看网站 |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 亚洲国产美女 | 亚洲日本久久久 | 久久久大 | 男男被各种姿势C到高潮视频 | 日本丰满少妇与黑人 | 久天啪天天久久99久久 | 国产视频一区三区 | 538精品视频在线 | 2019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批免费看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 |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久久 | 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免费 | 日本护士毛茸茸高潮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女同 | 欧美色999|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中文 | 手机看片毛片日韩免费观看 | 男人扒开女人的腿做爽爽视频 | 2018日日夜夜操 |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