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教學案+試題試卷)
教案部分
課題名稱: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課本詳案)
教學目標: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史實,探討變化的因素。
重點難點:重點——近代以來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特征。難點——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變動對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
教學方法:上網瀏覽;分類整理;個人代表作品檔案;三種測評結合。
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
新課引入:
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發動巨大變動,中國人民在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等方面,也開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的總趨勢是:由以往的閉關自守,轉為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天下,變為向近代化的趨進。
教學過程:
專題四第1課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一.變化中的男女服飾(衣)
1.近代以來中國服飾變化的原因
鴉片戰爭后,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開始,從西方傳入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動了中國人的個性解放,首先體現在服飾上擺脫舊的束縛(開始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2.中國近代服飾變化(晚清至民國時期)
(1)中西服飾并存:①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20世紀上半葉仍然流行。②西裝在鴉片戰爭后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后流行開來。
(2)中山裝:①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②孫中山設計出了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③此后幾十年,中山裝成為中國男子的標準服裝。
(3)旗袍:①晚清普通婦女的著裝寬松肥大,遮蓋了女性的曲線。②接觸西式服裝之后,女性服裝開始向合身適體、短袍窄袖的方向發展,旗袍是這方面的典范。③20世紀20年代之后,旗袍成為城鎮新潮女性的日常著裝。
3.中國現代服飾變化(新中國成立后)
(1)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山裝和以列寧裝、連衣裙為特征的蘇式服裝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
(2)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軍裝和“干部服”盛行,藍、綠、黑、白成為服裝的主要顏色。
(3)改革開放以后,人們對服飾的要求開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時尚、穿得個性過渡。
中山裝的寓意: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中山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一整片不拼接,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1.近代中國菜系的形成和發展
(1)原因:①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影響最大,統稱為四大菜系。②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③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風俗習慣等的影響。
(2)特色:到了清朝末年,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鮮明。魯菜嗜蔥蒜、川菜嗜辛辣、粵菜嗜清淡、淮揚菜嗜糖。
2.西餐的傳入和影響
(1)時間:19世紀40年代起。
(2)原因:西方人大批來華,西餐隨之傳入中國,中西餐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