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三民主義及其評價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及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3. 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內容及其評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議之聲,而保皇派反對革命的觀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2)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過艱苦斗爭,是非曲直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的家國主義情感。
4.學法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和董事會任務變化的宏觀角度,分析三民主義的內容,訓練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方法。
(2)引導學生聯系維新派與頑固派爭論的史實,閱讀有關革命派和保皇派論戰的課文及楷體字,訓練學生辨別、分析不同材料和觀點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同盟會的建立是重點。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
(2)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2.難點分析:如何評價三民主義是難點。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們難于理解對三民主義的評價。教師應聯系同盟會的十六字政綱講清三民主義。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的概念、內涵及其與同明會政綱的關系。認識到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課堂教學設計
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
生:(回憶、思考、回答問題)
師: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各地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和反清武裝起義的嘗試,在思想上、組織上和政治上為中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xx年8月,孫中山聯合各革命團體的成員,組建了全國性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板書第二節課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同盟會的建立
師:同盟會是在什么形勢下成立的?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什么要創建同盟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同桌討論,找出同盟會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生:(閱讀、討論、回答問題)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簡要說明)同盟會是在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相繼建立,革命時機日益成熟的形勢下建立的。隨著革命運動的深入發展,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團體已不能適應革命發展的需要,客觀形勢要求組建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政黨。下面,我們看一看同盟會是怎樣成立的?考察一下同盟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