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2.關于丘吉爾的反蘇反共演說(“鐵幕”演說)
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保守黨魁丘吉爾訪美,在密蘇里州富爾敦學院演講,號召反蘇反共。其中說:“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德里亞海的里亞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后面,坐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不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屈服于蘇聯的勢力影響,而且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只有雅典放射著它不配的光輝,在英、美、法三國現場觀察下,自由地決定它的前途。”“假使西方民主國家團結一致,嚴守聯合國的原則,那么,它們推行這些原則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沒有人會來冒犯它們。”
3.關于馬丁·路德·金和黑人民權運動
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奴隸制,但是其后1xx年間,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在美國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黑人為爭取平等權利掀起了大規模的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成為民權運動領袖。1963年8月,他領導25萬黑人群眾進軍華盛頓,游行示威。在林肯紀念堂前,他作了題為《我有一個夢》的演講:“一百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宣言》、……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的
生活仍舊悲慘地為隔絕的桎梏和歧視的鎖鏈所捆縛。一百年后的今天,在浩瀚的物質財富海洋之中,黑人仍舊在貧困的孤島上生活。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舊在美國社會的一隅受苦受難,并且發現自己竟然是自己所在國土上的流放者。”他反對種族歧視,要求種族平等。1964年迫使美國總統約翰遜簽署民權法案。1968年,馬丁·路德·金組織“貧民進軍”,在孟菲斯市被種族主義分子槍殺。隨著黑人的斗爭發展和歷史進步,美國黑人的平等權利增加。1986年,美國首次在1月20日(馬丁·路德·金誕辰紀念日)過馬丁·路德·金節。
4.關于匈牙利事件和納吉·伊姆雷的評價
1956年,匈牙利發生了一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政治運動,歷史上稱為“匈牙利事件”。事件中,納吉·伊姆雷政府采取了中立外交政策,并未能及時穩定局勢。蘇聯及華沙條約國出兵,控制局勢,支持卡達爾政府實施統治。卡達爾政府逮捕納吉,并在1958年將其殺害。中國當時支持蘇聯出兵鎮壓“匈牙利事利”。1988年,在納吉被殺害30年后,匈牙利黨和政府為納吉平反昭雪,并把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稱為偉大的人民革命運動。
5.美蘇的軍備競賽
二戰以后,在以“冷戰”為特點的雅爾塔體系下,美蘇展開軍備競賽,成為爭霸斗爭的重要方面。印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蘇聯積極發展軍事力量,在不少方面超過美國。以1978年為例,蘇軍達440萬人,美軍210萬人;洲際導彈蘇聯1400枚,美國1054枚;坦克蘇聯5萬輛,美國1萬輛;戰艦蘇聯240艘,美國172艘。在核彈頭和戰略轟炸機上,美國遠遠超過蘇聯:美國為11000枚和432架,蘇聯為4500枚和135架。20世紀80~90年代,美蘇(俄)進行了多次裁減軍備談判。
6.印巴分治及沖突
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克什米爾地區本屬一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民族獨立運動高潮出現。印度地區人民要求獨立:英國政府改變以前的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針,實施“蒙巴頓方案”,即把印度分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克什米爾地區歸屬懸而未決,巴基斯坦由東西相隔1600公里的兩部分組成,“分治”時,印度教徒占地多,而伊斯蘭教徒占地少,這些造成了印度、巴基斯坦之間50多年矛盾沖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