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課標要求: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
簡述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產生;康梁的維新思想及維新思想的傳播;百日維新及變法法令;戊戌變法的意義、失敗原因、教訓。
通過對康梁變法理論和維新運動的分析,認識到資產階級維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轉化來的知識分子,他們既具有進步性又具有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從而學會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價的方法。
學習百日維新及其歷史意義、教訓,形成綜合分析問題和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問題分析、比較、探究。
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對康、梁維新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以康、梁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為改變現狀,救亡圖存,努力向先進的西方學習,要求維新變法。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已任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過對維新變法從思潮發展為政治運動繼而成為社會改良實踐的教學,使學生意識到:這一演變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華民族危機嚴重的必然產物。反映了歷史進步的趨勢。
通過戊戌政變過程的教學,以維新志士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為榜樣,培養學生愛國救國的意識和優秀品德。
學法指導方面:
通過分析認識康、梁維新思想的產生發展,是中國迫害代歷史演變的必然結果。訓練學生運用歷史思維看待歷史現象的方法。
通過閱讀歷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維新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
通過閱讀、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掌握運用歷史材料的方法。
教學重點:戊戌變法的背景;康、梁的維新思想;變法內容。
教學難點: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戊戌變法的評價及對資產階級軟弱性的表現的認識。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日落紫禁城”的文字片斷,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1.為什么說“那是一個風云激蕩的世紀”?
2.“世紀末的那個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3.“幾個讀書人” 代表了哪些階層的利益?他們的主要主張有哪些?為什么他們提出要“變”?
4. “一個蒼老的聲音”指的是哪些人的聲音?他們為什么對“改”表現出了“猶豫” ?
5.一個“殺”字能說明哪些問題?
甲午戰爭是一場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戰爭。1894年甲午戰爭前,許多中國人自視甚高,沒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他們或多或少地保留著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日本的心理優勢,認為日本是不自量力,如果與中國交鋒,必敗無疑。然而一向被認為是東亞文明主導者的中國,竟然被經過明治維新開始強大起來的島國日本打敗,這一事實使中國人在備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時,開始進行反思。如何在危機中自救?怎樣才能在強敵如林的世界中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
一、 戊戌變法的背景
1.時代背景——甲午戰敗,瓜分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甲午戰敗給中國帶來空前辱國的《馬關條約》。
p124“學思之窗”,為什么說《馬關條約》加深了中華民族的危機?
(1)列強侵華方式發生變化
資本輸出的方式有哪些?
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產生了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