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借款: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擴張了在華的政治勢力。
設廠:直接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修路和開礦:控制鐵路沿線的土地和資源;直接掠奪中國資源。
開銀行:成為列強資本輸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金融。
總之,列強通過資本輸出加強了對中國經濟、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機加深。
深重的外患促使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喚起以愛國救亡為目的維新變法運動興起。
(2)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租借地是帝國主義國家通過不平等條約,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國強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時期內使用和管理的地區,租借國在租借地不僅具有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諸方面管理權,并且還建立了正式的殖民機構和軍事基地,成為對出租國進一步擴大侵略的軍事據點。租借期長短不一,最長不得超過1xx年,期滿歸還。
勢力范圍是指列強憑借其軍事、政治、經濟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全部或部分領土,作為他們自己的“勢力范圍”,宣稱它享有獨占的權利,不許其它國家染指。
(3)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行稅率征收關稅;
各國在各自“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費用。
實質:分享其它列強在華的侵略權益。
對中國的影響:使美國在華勢力大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清政府統治危機加劇
(1)危機出現的原因:
①政治: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經濟: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嚴重:清政府要償還外債本息;
③各地的自然災害嚴重,增加經費興修水利和賑災。
(2)措施
(3)結果
在腐朽的封建制度里,在帝國主義紛紛侵略的間隙里,中國內部新的生產因素暗自生長著……
3.經濟基礎——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1)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戰爭前后民辦企業比較表
時間 企業數 資金額(萬元)
1863—1894 119 680
1895—1898 74 1432
材料二 1895——1898年間,國內新創建的商辦廠礦企業資本在萬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屬于輕工業。
甲午戰后,民族工業發展狀況?
商辦廠礦數量增加;投資總額迅速增長;輕工業發展最為顯著。
(2)民族工業發展特點及原因
材料一:1895年,華商在上海創辦了六家絲廠,資本總額120萬元,而同一時期,法國商人在上海開辦的寶昌絲廠一家,就有資本110萬元,接近上海六家華商絲廠的總和。
材料二: 發昌機器廠制造小火輪船時雖然“俱用華人”,但是自身的技術力量還很薄弱,“發動機系英國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業的排擠,發昌機器廠日趨衰落。后來,它被英商在上海開辦的耶松船廠吞并。
民族工業發展有何特點?
資金少、規模小、數量少、技術力量薄弱。
材料一 洋商見我工商競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計阻抑,勒價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繅絲、紡織各廠,無不虧折,有歇業者,有抵押與洋商者。
材料二:天津武舉李福明……開設一家機器面粉廠,……北京的官府見機器面粉廠生意興隆,便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壓迫,到官府去講理。結果,官府……革去他的武舉,“交邢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機器面粉廠被迫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