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第27課 明清對外貿易
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第27課 明清對外貿易
一、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明朝“朝貢貿易”的基本概況,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間貿易的特征,理解明清兩朝從開放到海禁、閉關走向的實質。
2. 觀察圖像運用比較方法分析異同;閱讀文獻和課文理解分析實例特征;搜集資料開展討論進行交流探究成果。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閱讀文獻,結合課文內容,學會分析“朝貢貿易”實質的方法。
2. 通過觀察《晚明中國海外貿易路線圖》,學會比較各類“絲綢之路”特征的方法。
3. 通過閱讀文獻,學會分析明清對外政策發生變化根源及其影響的方法。
4. 通過搜集資料,組織討論明清官方貿易與民間貿易的概況和影響,學會引用說明論證、質疑辯駁、補充完善等方式,開展與他人交流學習與探究成果的方法,來評價這一歷史階段中國對外貿易的“閉關自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對外開放交流促進國家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反之,閉關鎖國只能導致閉塞與落后,在資本主義大潮到來之時,進一步拉開與世界先進地區的差距。
二、重點難點
重點:朝貢貿易、民間海外貿易、從海禁到閉關
難點:從海禁到閉關的原因及其影響。
三、教學過程
思考:明清以前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是如何演變發展的?略
第27課 明清對外貿易
一、朝貢貿易
1、明初海禁政策
明朝初年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慮(防止反明勢力和防倭寇),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規定“寸板不許下海”(《明史》卷205,《朱紈傳》)。1374年明政府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貿易遂告斷絕。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明太祖實錄》卷139)。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了。1390年朱元璋再次發布“禁外藩交通令”。1394年為徹底取締海外貿易,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1397年再次發布命令,禁止中國人下海通番。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規定了嚴酷的處罰辦法:“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泄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大明律》)。明政府對參與買賣外國商品的居民也不放過,“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2、朝貢貿易
明朝海禁后,朝貢貿易成為海外貿易唯一合法途徑。朝貢貿易是指海外諸國與明政府間進行的以朝貢為名的有限制的貿易。
材料一、“有貢,即有賜……計其貢物,時值甚廉,給之太厚……所貢之物不過數百金之值,而供億浩繁,何啻數十倍”。
材料二、“今夷人慕義而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
材料三、“十年一貢……貢毋過三船,人毋過三百,刀槍毋過三千”。
請結合以上三個材料,歸納朝貢貿易的特點。
薄來厚往;政治意義大于商業意義;有限制的貿易。
插圖《朝貢的長頸鹿》
(明朝)中國的海上事業,在下只是些和平民眾小規模的商販活動,在上只是政府借此表示中國文化傳播之一種光榮禮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