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15—18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
第一單元 15—16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
第1課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一、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15、16世紀西歐社會生產力變化的主要表現;知道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
知道西歐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背景;理解生產力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的關系;理解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形式之一。
(二)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通過解讀“探索與爭鳴”中提供的材料,學習從采集表層信息,到分析歸納發現深層信息從而形成觀點的思維方法。讓學生通過分析資本原始積累的歷史進程,學習辯證、歷史地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技術發展對生產力的重要推動作用。形成對歷史形象(事物等)理智分析、辯證看待,注重看其主流作用的價值傾向。
二、重點難點
重點: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背景
難點:資本原始積累的內涵和特點
三、教學過程
第一單元 15——16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
15、16世紀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時期。伴隨著西歐封建社會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西歐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人類歷史向近代邁進。在這樣的大的背景下,當時西歐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請大家閱讀本單元序言,歸納巨變的表現。
經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產生、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掠奪
政治:民族國家形成和君主專制取代等級君主制。
社會: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15—16世紀西歐經濟上的巨變。
第1課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一、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
1、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根本原因)
15—16世紀,伴隨著莊園制度的解體、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生產經驗的積累,西歐社會生產力獲得了長足進步,動力技術和生產技術的改進尤為引人矚目。農業生產中三圃制廣泛流行,所謂三圃制就是指耕地分成春耕地、秋耕地和休耕地三大類,每年依次輪作。生產技術的提高推動了社會分工,手工業和農業進一步分離,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
各地涌現了許多新興的手工業中心,比如意大利北部威尼斯和中部佛羅倫薩等,它們各有自己的專業產品,除了滿足本地需求外,部分還流向海內外市場。隨著手工業和商業對農產品需求量持續上升,西歐出現了一批專門生產工業原料和商品糧食的農業區,它們的產品銷往全歐洲。這樣西歐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由此更加緊密,手工業和農業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促使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產生。
二、資本原始積累
那么什么叫資本原始積累?當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生產者逐漸與生產資料分離,馬克思將這一歷史進程稱為資本原始積累。資本原始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資本積累發生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過程中,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發展的。西歐主要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開始于15世紀,一般都是通過暴力手段實現(特點),所以馬克思講:“資本原始積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在國內,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是強制剝奪農民土地,并借助國家立法使失去土地的農民轉變為雇傭勞動者。16世紀英國曾經頒布法令:規定身強力壯者,不準流浪乞討,違者逮捕受罰,送回原籍;第二次被捕者,則被割去耳朵,以示懲戒;第三次違令,被判處死刑。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在《烏托邦》中曾將圈地運動比作“羊吃人”。在國外,商業戰爭、販賣奴隸和殖民掠奪等是資本原始積累最常用的手段。英國圈地運動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典型途徑之一,它改變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質,客觀上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業資本主義和毛紡織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