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15-18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
第一單元 15-16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單元內容分析]
15世紀之前的世界歷史,各個地區的民族和國家基本上沿著各自的傳統發展路線平行地發展,地域性特征相當明顯,受制于地理隔絕及交通技術的限制,人類社會的橫向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人類社會從地域性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跨越是橫向發展進程中的重大突破,這一具有根本性轉折意義的突破是與縱向發展進程中文明形態的重大飛躍——工業文明的興起聯系在一起的,人類由傳統的農業社會進入了現代工業社會,這個意義上的社會轉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現代化”。
15xx年前后,西歐地區社會結構中有利于制度創新的各種因素通過一系列聯動的歷史運動會聚、互動,最終為工業文明的誕生準備了知識基礎、制度環境和政治、經濟、文化條件,這些歷史運動包括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崛起、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等。
[單元教學目標]
1、了解15—16世紀商品經濟、手工工場發展及資本原始積累的基本情況,理解這一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互動發展及其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作用。
了解百年戰爭、英法民族國家及君主專制形成的基本情況,理解百年戰爭對英法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理解君主專制在15—16世紀對西歐各國經濟發展、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
了解新航路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的基本情況,辨證地理解新航路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的歷史作用。
了解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的基本情況,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主要精神對摧毀封建制度及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作用。
整體地理解15xx年前后西歐社會諸多歷史運動及制度創新對工業文明誕生的重要影響。
2、通過閱讀課本中的“文獻選讀”等材料,使學生進一步提高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英法兩國君主專制差異等問題,使學生初步掌握對歷史中的人物、國家、事件等進行比較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整理第一單元的知識,分析15—16世紀西歐社會演變的原因,使學生初步掌握從政治、經濟、文化、對外等方面分析歷史問題、把握不同歷史階段總體發展趨勢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15—16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政治制度制度的改革和革命以及文化的創新對于一個民族、國家崛起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民族意識對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使學生認識到人文主義的思想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理性精神的進步對于人類思想進步的重要作用,并使學生客觀地看待地理大發現及由此帶來的殖民擴張的罪惡。
[單元教學建議]
1、教學重點:
(1)15—16世紀西歐社會生產力發展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之間的關系。
(2)英法民族國家形成的背景與過程。
(3)新航路開辟的歷史作用。
(4)文藝復興的實質以及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2、內容解析:
(1)資本主義的概念來自于資本,它是一種財富積累的方式,也指通過運用特殊商品資本進行財富增值的方法。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它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私有制。業主采用雇傭勞動的辦法進行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通過剝削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勞動價值,獲得高額利潤。資本主義是同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緊密相連的,如果用有巨大財富但從不進行商品的生產和交換,那還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15—16世紀西歐社會發展的綜合力量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農業的發展使社會財富增加,使手工業得以進一步發展,也使商業迅速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呈現互動發展的態勢,而此前歐洲瘟疫的流行及莊園制度的衰落進一步使原有的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發生解體,城市更自由地發展起來,并提供了手工業、商業所需的自由勞動力,而資本的原始積累使生產者逐步與生產資料分離,而殖民擴張使海外市場及原料產地迅速得以發展,這一系列聯動發展使得西歐社會生產力得以迅速提高。建議教師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時,注意資本、市場、勞動力這些關鍵詞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