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15-18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
(2)公元10xx年以后,隨著城市的興起及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新興的城市力量希望借助王權伸張自己的,希望國家統一,改變封建割據的局面。王權高舉著正在形成的民族代言人的旗幟,不斷強大,他們對內抗衡封建領地貴族,對外伸張民族利益。在這一過程中,各國民眾的民族意識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歐洲國家形態——民族國家逐步形成。歐洲兩大重要民族國家——英國與法國的建立就是在戰爭中萌發民族意識,在戰爭中王權崛起的過程。百年戰爭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還是領土和民族利益之爭,這都表明當時國家和民族的觀念開始在歐洲成熟。而對于英國而言,在玫瑰戰爭中,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個家族爭奪王位,為此不惜兵戎相見。戰爭打了30年,結果是舊的封建領地貴族自相殘殺、消滅殆盡,一個新的勢力崛起。這個勢力代表著國家的統一與和解,在消滅封建勢力的基礎上,建立了都鐸王朝。恩格斯曾經說:“對英國幸運的是舊的封建諸侯已經在薔薇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
(3)新航路開辟在15—16世紀之交的成功,是歐洲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科學技術進步及探險家冒險精神勝利共同作用的產物,帶有極強烈的對于財富的追求目的。這一歷史事件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是巨大的,它開啟了人類文明橫向發展的重大突破,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引起“商業革命”,使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并引起“價格革命”。但是新航路開辟本身帶有不可推卸的原罪,即對于財富的貪婪,殖民擴張給亞、非、美洲人民帶來空前的浩劫。教師在處理這一部分內容時,要更多地使用辨證的方法來客觀分析這一歷史事件。
(4)意大利文藝復興最根本的原因,是工商業的發展帶來的城市世俗生活的繁榮。不妨把文藝復興看作是中世紀晚期悲觀、死亡、災變、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結束。那場奪去歐洲五分之二以上人口的瘟疫,顯示出歐洲封建主義已經走到盡頭的事實。從那時起,危機和制服危機就成為人們探討的話題。知識分子深感不安,特別敏感的詩人,天才的藝術家們,都深刻感受到秩序紊亂和經濟崩潰所帶來的壓力。圍繞著如何振興歐洲的問題,他們無與倫比的創造力被激發了出來,在承襲歐洲傳統文化的同時,體現了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而宗教改革則是在宗教外衣掩護下的階級斗爭,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一次偉大嘗試,這場斗爭不僅打擊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勢力,直接動搖了西歐封建統治的基礎,也體現了新興的民族國家崛起的獨立追求,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新教思想改變了中世紀人們的許多想法。宗教改革家一再向世人宣示,世俗的工作是為上帝服務。路德認為所有的工作是一種真正的基督教的天職,同神父和其他神職人員一樣。這就與中世紀的把工作當作一種罪行來進行懲罰、認為工作有失紳士身份的傳統封建觀念有所不同。新教還通過反對奇跡來提倡理性。新教徒強調過有計劃的生活,反對得過且過。有些新教徒不主張在世俗世界中行樂,他們身體力行提倡勤儉節約,這對資本的積累不無好處。很明顯,勤奮工作、理性、節儉,同中世紀的生活方式有了許多差距。中世紀教會所主張的禁欲、虛無,都與強調積極進取的新教原則很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