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第27課 明清對外貿易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
3、海禁的結果
(1)駐軍防守導致軍費負擔沉重,消耗了政府的財力,國家財政大受影響。
(2)阻礙了正常的貿易往來,最終在東南沿海形成了規模不等的武裝走私集團,釀成“倭患”。
明朝后期很多官員認識到“官事不開,私事不止”,于是紛紛上書,請求朝廷開放民間貿易。
二、民間海外貿易
1、明朝后期逐步開放海禁
插圖《月港》
明朝后期一方面倭寇問題解決,另一方面受輿論影響。政府允許民間船只經福建漳州月港出洋從事海外貿易,并允許外商經廣州、寧波兩地市舶司輸入商品。月港開放后,成為進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由此出航的船只向東到日本,向西到歐洲。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生絲、絲織品、瓷器和蔗糖,進口的多為香料之類的奢侈品。當時的月港呈現“萬商云集,中外馳聲”,“四方異客,皆集月港”,“嬉游歌舞,日以繼夜”繁華景象。民間海外貿易的發展,對于東南地區商品性農業與手工業的繁榮起了重要作用。
2、葡萄牙人選擇澳門作為貿易中轉的據點
插圖《澳門圣保羅大教堂(大三巴)》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船紛紛來到東方。葡萄牙人作為新航路的開拓者,選擇澳門作為貿易中轉的據點。他們大量販運以中國生絲和絲織品為主的中國商品。此后澳門發展成為溝通東西方經濟的樞紐,形成了以澳門為中心的數條國際貿易航線。
插圖《晚明中國海外貿易路線圖》
第一條:由澳門經、馬來西亞馬六甲、印度果阿,至葡萄牙里斯本。
第二條:由澳門至日本長崎
第三條:由澳門經菲律賓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爾科
第四條:由澳門至東南亞
這樣以澳門為中心的轉口貿易,將中國市場納入世界性貿易網絡之中。
3、西班牙選擇菲律賓的馬尼拉作為中轉站
插圖《馬尼拉》
西班牙人以菲律賓的馬尼拉作為中轉站,開辟了一條東向的新航路。往返于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商船,將中國的生絲和絲織品源源不斷輸往美洲。
這樣海上絲綢之路延伸為太平洋絲綢之路。
請大家思考:太平洋絲綢之路與中國陸上絲綢之路和過去的海上絲綢之路有什么區別?
太平洋絲綢之路與中國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雖說都是以轉載中國的生絲和絲綢為名,但實質是不同的。以往中國的陸上或海上絲綢之路,一是以中國大陸為起點,向西運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邊地區,二是擔任轉運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國官方市舶使或民間的商販與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太平洋絲綢之路,一是以菲律賓的馬尼拉為中轉站,開辟了一條東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擔任轉運的是西班牙和荷蘭等歐洲殖民國家,三是中國的官方完全退出此行橫渡太平洋的遠程貿易。
4、影響:
(1)歐洲與中國貿易出現逆差,導致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2)海上絲綢之路延伸并變成了太平洋環球貿易路線。
(3)外國商人對歐美貿易航線的壟斷,使中國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三、從海禁到閉關
1、清初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
為了隔離東南沿海的反清武裝,頒布“遷海令”,規定山東以南沿海居民,分別內遷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準入海,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
2、康熙中期重開海外貿易
由于局勢趨于穩定,特別是中國臺灣鄭氏政權的歸附,導致清政府下令取消海禁,重開海外貿易,指定在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在今南京)設立海關,允許外商前來貿易。這一時期的海外貿易不僅活躍了經濟,同時也為政府增加了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