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
第18課 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慶歷新政
(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①宋初的各項改革,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據和軍人亂政的隱患,但也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影響:②名實分離,疊床架屋的官僚體制,導致官員人數大增,人浮于事;③宋朝實行募兵制度,養兵百萬,開支龐大。④“冗官”、“冗兵”以及對外的“歲幣”,造成財政開支的“冗費”,最終形成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慶歷新政的直接原因)宋仁宗時,對西夏的戰事不利,內地又屢屢發生饑民起事,內亂邊患昭示了政治危機的逼近。一些關心國計民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官員呼吁剔除弊政,實施改革。
(序幕)不久,范仲淹任參知政事,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命范仲淹等就當時的危機提出解救方法。范仲淹呈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由此拉開了北宋中期改革的序幕。
慶歷年間,宋仁宗采納范仲淹等人的建議,頒布一系列詔令,史稱“慶歷新政”。新政包括改革吏治、發展經濟和加強武備等多方面的內容。
(失敗)①但這場以吏治整頓為中心的政治改革,尤其是對磨勘和恩蔭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遭遇到激烈的反對。②隨著宋夏議和和內亂的平息,③仁宗對因實施新政而引起的紛爭產生厭煩
范仲淹、富弼等力主改革的官員被排擠出朝廷,新政所推行的大部分措施也隨之廢除。
二、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
(原因)慶歷新政失敗之后,在冗官、冗兵、冗費的消耗下,北宋王朝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要求改革的呼聲再一次高漲。
(開始)熙寧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負責變法,設立“制三司條例司”,作為指導變法的領導機構。次年,又提升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全面推行變法。
(內容)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新法: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將兵法,以及科舉新法等。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號召,改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改革偏重于理財,遭到的批評攻擊也大多集中在理財措施上。
(結果)新法施行后,批評和反對的聲音也持續不斷。改革派和保守派就立法為國還是為民、新法推行后的效果、改革的幅度和力度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辯,形成了新、舊兩黨,神宗的改革決心也在黨爭中逐漸動搖。變法陷入困境,王安石辭去相職。數年后,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繼位,太皇太后執掌朝政,起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官員,全面罷廢新法。時值元祐年間,史稱“元祐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