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兩宋的繁榮與元的統一
第19課 多民族政權的并立
一、遼與北宋的和戰:
1、建立:9xx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仿照中原王朝的體制,稱帝建契丹國,后改國號為遼。
2、統治:為了加強政治統治和協調民族關系,遼朝在其管轄的地區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政策。遼朝對“燕云十六州”的占有,為其南下中原提供了便利。
3、戰與和:北宋初年,為了奪回燕云地區,宋太宗兩次北上攻遼,都告失敗。此后,宋朝對遼只能采取守勢,遼朝卻一再派兵南下。直到10xx年,宋遼訂立氵亶淵之盟后,雙方維持百余年和好關系。
二、西夏于北宋的和戰:
1、建立: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帝建國,史稱西夏。
2、戰與和:1043年,宋與西夏也達成和議。1043年,西夏在重創入侵的遼軍之后,迫使遼朝與之議和。從此形成了宋、遼、西夏三國并立的局勢。
三、金滅北宋及其與南宋的對峙:
11世紀,生活在今東北地區的女真族部完成了部落統一。
1、 建立:11xx年,首領阿骨打仿照漢族制度,稱帝建國,國號大金。
2、滅宋:1125年金朝滅遼。1127年,攻入宋都開封的金軍俘虜北宋徽宗、欽宗二帝及后妃貴戚等數千人北撤,史稱“靖康之變”。1127年,欽宗之弟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擁立為帝,是為宋高宗。后定都臨安(今杭州),延續宋朝政權,史稱“南宋”。
南宋初年,南下的金軍遭到各地宋軍的抵抗,岳飛率軍與金騎兵在郾城(今屬河南)會戰,大獲全勝。無奈宋高宗執意求和,將岳飛等諸將用急詔召回朝廷。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其后,南宋的兩次北伐均告失敗,又兩次續訂和議,形成了宋金長期對峙的局面。
■榷場——各民族政權間的經濟交流:(概念)宋、遼、西夏、金并立對峙時期,各政權都在邊境接界地區設置了互市貿易的市場,稱為榷場。(特點)榷場由政府管理,貿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種類都由官府控制。(內容)宋朝主要輸出茶葉、瓷器、絲織品等,從遼、西夏和金輸入的主要有馬、皮革、藥材和鹽等。(作用)雖然榷場的設置出于控制邊境貿易以挾制對方的意圖,但榷場的互市貿易促進了邊境地區的商品交流,是各對立政權、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四、蒙古崛起與南宋滅亡
在南宋與金對峙時,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①12xx年,蒙古各部貴族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②蒙古建國后,先后滅西夏、金。又三次發起西征,兵鋒直抵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歐亞的蒙古大汗國。
③忽必烈繼承汗位后,采納漢人建議,依據中原王朝體制,稱帝建年號。1271年,定國號“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建立后,繼續南下進攻南宋。④1276年,元軍占臨安。1279年,元軍在厓山一役中消滅南宋流亡政權,南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