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節 五代十國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五代的更替;十國;南方經濟的發展;后周的強大;契丹的興起。
2.思想認識五代十國期間割據政權之間混戰不休,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局部相對安定的南方,經濟獲得較大的發展,說明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3.能力培養周世宗改革,除五代弊政,使后周社會經濟得到恢復,軍隊的戰斗力大為提高,為后來的北宋結束分裂割據局面,準備了重要條件,由此培養學生革除社會弊政是促進國家強大的重要手段的能力。
[教學重點] 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及成果;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能力培養。
[教學方法] 分析法。
[教 具] 《五代十國前期形勢》、《五代十國后期形勢》圖
教 學 過 程
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從戰國起始,止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長達2300多年。按其發展特點,可分為五個時期。
1.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戰國、秦、漢(前475—220)
2.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
3.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隋唐(581—907)
找學生列舉已學過的封建時期包含的朝代,起止時間和封建社會的發展情況。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學習封建社會的第四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
一、五代十國的更迭
1.五代十國的概念
①時間(907—960)
②地理位置五代黃河流域相繼出現,位置大體相同。(看地圖)
③朝代更迭
④十國北漢在山西,其余在南方,前蜀后蜀是相繼出現的,在四川。吳和南唐也是相繼出現的。
雖然這一時期,分裂割據帶來了連續的戰爭,關卡林立,制度不一等對社會發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對安定,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
2.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的形成
①黃巢起義后,唐末藩鎮的割據勢力進一步發展。
②手握重兵的藩鎮將帥以武力奪皇位。
提問:黃巢起義的意義?(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的統治,瓦解了唐的統治。)
黃巢起義為什么采取“避實擊虛”的方針而流動作戰?造成什么后果?
(中原地區藩鎮勢力大)一些藩鎮首領趁機搶占地盤,擴充實力而擁兵自重。而被黃巢起義瓦解名存實亡的唐政權無力控制局勢。局面進一步擴大。
那么五代十國局面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①唐滅亡9xx年,朱溫廢唐皇帝建梁(史稱后梁)
練習:安史之亂后,以下四種因素導致了唐朝統治日益衰落,而直接結束唐王統治的是( )
a、宦官專權 b、朋黨之爭 c、藩鎮割據 d、農民起義
在此后的五十多年的時間里,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合稱五代。同時,北方的山西和南方的各地先后出現了十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五代的皇帝和十國的統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鎮將帥,他們都憑借武力擴大自己的勢力而奪取皇位的。
所以說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正是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的必然結果。
閱讀p98史料:五代十國割據混戰的實質是什么?(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影響:①政權更迭頻繁,政局不穩。②各割據政權之間的混戰不休,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災難。
二、南方經濟的發展
1.回憶:江南經濟的開發開始于何時?發展情況如何?
①開始于三國吳(漢族同山越族共同開發江南)北方農民大量南遷。(比不上北方,大量土地未開墾,產量也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