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教學設計(通用2篇)
第一節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教學設計 篇1
第一節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顯微鏡各部件的名稱、作用和方法,認識顯微鏡的結構。
2.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顯微鏡的基本步驟。
能力目標
學會正確規范使用顯微鏡的步驟、方法,發展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在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熏陶中,樹立初步的科學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學習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教學難點
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像(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教學方法
談話法、實驗法。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用談話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認識細胞,及其與生物的關系。具體活動如下:
科學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從基本結構上說則大體上是一樣的——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體的一切活動,比如:生物的長大、繁殖等都是靠細胞來實現的。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秘,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我們這一單元的內容就是專門來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與細胞的關系的。可是,細胞的體積很小,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它呢?聰明的人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發明創造了顯微鏡這種專門用來觀察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儀器。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一下顯微鏡及其使用方法。
[講授新課]
顯微鏡是生物科學研究中常用的觀察工具。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位荷蘭眼鏡商在16xx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結構簡單,放大倍數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觀察一些小昆蟲,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稱它為“跳蚤鏡”。這種顯微鏡是用光線照明的,屬于光學顯微鏡。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把顯微鏡的制造技術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到20世紀30年代誕生了電子顯微鏡。它是利用高速運動的電子來代替光線進行觀察,放大倍數可以達到幾十萬倍。電子顯微鏡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看到了細胞更細微的結構。它的應用領域已經不止局限于生物學,在醫學、物理學、化學等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很廣泛,已經成為了人們了解微觀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現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種顯微鏡。
在學習以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如何進行取鏡和安放。取鏡和安放可概括為幾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放在實驗臺略偏左的地方距邊緣7厘米左右,安裝好目鏡和物鏡。下面,大家就按照這一步驟先來練習一下。安放好以后請大家對照教材上的圖,認識一下各結構名稱。
學生活動:對照彩圖認識各結構名稱。教師作適當指導。
教師活動:認識了各結構以后,更重要的是會使用它來進行觀察物像。現在每一小組都有四種觀察玻片:寫上“上”字的玻片,印有數字的透明紙,動植物玻片標本,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首先以號片為例觀察。觀察前要先對光,對好以后才能觀察。(演示、對光、觀察的步驟說明多媒體)
學生活動:觀看多媒體、對照練習。
教師活動:在對光和觀察時要注意1.先用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3.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觀察完②號片后再依次觀察其他玻片,在觀察時要仔細,考慮一下,這每個裝片都說明一個什么問題?
學生活動:觀察其他玻片,討論問題。
教師活動:這四種玻片都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甲:物像是倒像,而且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學生乙: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學生丙:放大倍數為目鏡與物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好,看來,大家對這些問題考慮比較全面,回答完全正確。下面我們針對③號片再做一次觀察,但不同的是我們換一下目鏡,看又會出現什么情況。
學生活動:換目鏡、觀察、討論。
教師活動:發現有什么區別嗎?
學生:放大倍數越大,細胞越大,個體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細胞越小,個體數越多。很好,看來大家都認真觀察比較過了。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不明白的同學再觀察比較一次。觀察完后,把顯微鏡擦干凈,如需擦目鏡和物鏡請用擦鏡紙。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送回原處。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和操作步驟及其中的注意事項。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使用當中一定要養成規范使用、愛鏡護鏡的良好習慣,不要忽視注意事項。下面我們做一些課堂練習。
四、板書設計 略
五、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目標
導入新課
新課題教學
顯微鏡的結構
顯微鏡的操作
歸納總結 背景知識的介紹:(課件展示)由介紹電子顯微鏡發明的背景:“科學家的故事”——施萊登、施旺與細胞學說,說明細胞與生物體的關系,從而引出顯微鏡,簡述顯微分類,目前研制狀況
通過課件與實物的對照,介紹顯微鏡結構和各結構相應功能,得出其工作原理
① 課件中展示教師示范操作過程,并將各步注意點進一步領會
② 學生按要求自主嘗試操作
③ 由學生自主探究,親自操作顯微鏡,教師在教室中巡回,對有因難的同學作指導,并將學生易范的錯誤記錄下來
引導學生進行將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難進行交流、討論,總結出使用顯微鏡的科學使用方法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探究興趣
獲得顯微鏡感性認識,為下一步作準備
明確操作步驟及各步注意點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規范操作作比較,分析遇到的問題的原因學生能力得提高
進一步探究,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操作的熟練度
鞏固新知識
六、[鞏固練習]
1.使用顯微鏡時,取鏡要用__________握住鏡臂,__________托住鏡座,放在自己實驗臺的偏__________,然后安裝好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右手 左手 左 目鏡 物鏡
2.對光時,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__________,轉動遮光器,使一個較大的__________對準__________。用__________眼朝__________里注視,__________眼睜開,然后用手調節反光鏡,直到看到明亮的視野為止。
答案:通光孔 光圈 通光孔 左 目鏡 右
3.有一臺顯微鏡,它有兩個目鏡和兩個物鏡,目鏡的放大倍數分別為5×和15×,物鏡的放大倍數分別為10×和40×。請問,這臺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是__________,最小的放大倍數是__________。假如現在觀察一個標本,需要放大150×,應該選用的目鏡為__________,物鏡為__________。
答案:600倍 50倍 15× 10×
4.用下列四組鏡頭看同一塊血液的玻片標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細胞數目最多的一組為
a.目鏡——5×,物鏡——10× b.目鏡——5×,物鏡——40×
c.目鏡——10×,物鏡——10× d.目鏡——10×,物鏡——40×
答案:d
5.在載玻片上寫下一個小小的字母“d”,用顯微鏡觀察時,會看到放大的圖像形狀是
a.b b.d c.q d.p
答案:d
6.當顯微鏡視野很暗,影響觀察時,應調節光亮程度,此時應采取的措施是
a.縮小光圈 b.換高倍目鏡 c.選用凹面鏡反光 d.調節準焦螺旋
答案:c
7.顯微鏡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是
a.以目鏡倍數為準 b.以物鏡倍數為準
c.目鏡與物鏡倍數的乘積 d.目鏡與物鏡倍數之和
答案:c
8.遮光器上光圈的作用是
a.調節焦距 b.調節光亮度
c.調節光線角度 d.調節圖像清晰度
答案:b
9.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是__________。
a取鏡 b對光 c裝目鏡 d降鏡筒 e觀察
答案:a dcbe
七、作業布置:一課三練
八、課后反思
初次學習使用顯微鏡的課,學生興奮、躍躍欲試,而必須交待的注意事項又非常多,難免出現教師細細交待,學生亦步亦趨,在嚴格要求下,學生放不開。
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進行了兩次實際操作,時間上的把握對教師要求較高。
第一節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教學設計 篇2
第一節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顯微鏡各部件的名稱、作用和方法,認識顯微鏡的結構。
2.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顯微鏡的基本步驟。
能力目標
學會正確規范使用顯微鏡的步驟、方法,發展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在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熏陶中,樹立初步的科學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學習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教學難點
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像(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教學方法
談話法、實驗法。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用談話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認識細胞,及其與生物的關系。具體活動如下:
科學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從基本結構上說則大體上是一樣的——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體的一切活動,比如:生物的長大、繁殖等都是靠細胞來實現的。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秘,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我們這一單元的內容就是專門來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與細胞的關系的。可是,細胞的體積很小,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它呢?聰明的人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發明創造了顯微鏡這種專門用來觀察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儀器。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一下顯微鏡及其使用方法。
[講授新課]
顯微鏡是生物科學研究中常用的觀察工具。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位荷蘭眼鏡商在16xx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結構簡單,放大倍數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觀察一些小昆蟲,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稱它為“跳蚤鏡”。這種顯微鏡是用光線照明的,屬于光學顯微鏡。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把顯微鏡的制造技術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到20世紀30年代誕生了電子顯微鏡。它是利用高速運動的電子來代替光線進行觀察,放大倍數可以達到幾十萬倍。電子顯微鏡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看到了細胞更細微的結構。它的應用領域已經不止局限于生物學,在醫學、物理學、化學等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很廣泛,已經成為了人們了解微觀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現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種顯微鏡。
在學習以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如何進行取鏡和安放。取鏡和安放可概括為幾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放在實驗臺略偏左的地方距邊緣7厘米左右,安裝好目鏡和物鏡。下面,大家就按照這一步驟先來練習一下。安放好以后請大家對照教材上的圖,認識一下各結構名稱。
學生活動:對照彩圖認識各結構名稱。教師作適當指導。
教師活動:認識了各結構以后,更重要的是會使用它來進行觀察物像。現在每一小組都有四種觀察玻片:寫上“上”字的玻片,印有數字的透明紙,動植物玻片標本,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首先以號片為例觀察。觀察前要先對光,對好以后才能觀察。(演示、對光、觀察的步驟說明多媒體)
學生活動:觀看多媒體、對照練習。
教師活動:在對光和觀察時要注意1.先用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3.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觀察完②號片后再依次觀察其他玻片,在觀察時要仔細,考慮一下,這每個裝片都說明一個什么問題?
學生活動:觀察其他玻片,討論問題。
教師活動:這四種玻片都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甲:物像是倒像,而且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學生乙: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學生丙:放大倍數為目鏡與物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好,看來,大家對這些問題考慮比較全面,回答完全正確。下面我們針對③號片再做一次觀察,但不同的是我們換一下目鏡,看又會出現什么情況。
學生活動:換目鏡、觀察、討論。
教師活動:發現有什么區別嗎?
學生:放大倍數越大,細胞越大,個體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細胞越小,個體數越多。很好,看來大家都認真觀察比較過了。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不明白的同學再觀察比較一次。觀察完后,把顯微鏡擦干凈,如需擦目鏡和物鏡請用擦鏡紙。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送回原處。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和操作步驟及其中的注意事項。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使用當中一定要養成規范使用、愛鏡護鏡的良好習慣,不要忽視注意事項。下面我們做一些課堂練習。
四、板書設計 略
五、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目標
導入新課
新課題教學
顯微鏡的結構
顯微鏡的操作
歸納總結
背景知識的介紹:(課件展示)由介紹電子顯微鏡發明的背景:“科學家的故事”——施萊登、施旺與細胞學說,說明細胞與生物體的關系,從而引出顯微鏡,簡述顯微分類,目前研制狀況
通過課件與實物的對照,介紹顯微鏡結構和各結構相應功能,得出其工作原理
① 課件中展示教師示范操作過程,并將各步注意點進一步領會
② 學生按要求自主嘗試操作
③ 由學生自主探究,親自操作顯微鏡,教師在教室中巡回,對有因難的同學作指導,并將學生易范的錯誤記錄下來
引導學生進行將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難進行交流、討論,總結出使用顯微鏡的科學使用方法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探究興趣
獲得顯微鏡感性認識,為下一步作準備
明確操作步驟及各步注意點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規范操作作比較,分析遇到的問題的原因學生能力得提高
進一步探究,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操作的熟練度
鞏固新知識
六、[鞏固練習]
1.使用顯微鏡時,取鏡要用__________握住鏡臂,__________托住鏡座,放在自己實驗臺的偏__________,然后安裝好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右手 左手 左 目鏡 物鏡
2.對光時,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__________,轉動遮光器,使一個較大的__________對準__________。用__________眼朝__________里注視,__________眼睜開,然后用手調節反光鏡,直到看到明亮的視野為止。
答案:通光孔 光圈 通光孔 左 目鏡 右
3.有一臺顯微鏡,它有兩個目鏡和兩個物鏡,目鏡的放大倍數分別為5×和15×,物鏡的放大倍數分別為10×和40×。請問,這臺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是__________,最小的放大倍數是__________。假如現在觀察一個標本,需要放大150×,應該選用的目鏡為__________,物鏡為__________。
答案:600倍 50倍 15× 10×
4.用下列四組鏡頭看同一塊血液的玻片標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細胞數目最多的一組為
a.目鏡——5×,物鏡——10× b.目鏡——5×,物鏡——40×
c.目鏡——10×,物鏡——10× d.目鏡——10×,物鏡——40×
答案:d
5.在載玻片上寫下一個小小的字母“d”,用顯微鏡觀察時,會看到放大的圖像形狀是
a.b b.d c.q d.p
答案:d
6.當顯微鏡視野很暗,影響觀察時,應調節光亮程度,此時應采取的措施是
a.縮小光圈 b.換高倍目鏡 c.選用凹面鏡反光 d.調節準焦螺旋
答案:c
7.顯微鏡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是
a.以目鏡倍數為準 b.以物鏡倍數為準
c.目鏡與物鏡倍數的乘積 d.目鏡與物鏡倍數之和
答案:c
8.遮光器上光圈的作用是
a.調節焦距 b.調節光亮度
c.調節光線角度 d.調節圖像清晰度
答案:b
9.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是__________。
a取鏡 b對光 c裝目鏡 d降鏡筒 e觀察
答案:a dcbe
七、作業布置:一課三練
八、課后反思
初次學習使用顯微鏡的課,學生興奮、躍躍欲試,而必須交待的注意事項又非常多,難免出現教師細細交待,學生亦步亦趨,在嚴格要求下,學生放不開。
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進行了兩次實際操作,時間上的把握對教師要求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