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節細菌 教學設計(精選3篇)
第一章第一節細菌 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從細菌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營養方式、對自然界的意義、與人類的關系等方面講述了有關細菌的基礎知識。
在知識方面,細菌的形態、結構只涉及到顯微結構;生理只包括分裂、腐生、寄生三個概念,教材還講了物質循環、生物固氮這兩個土壤微生物學的重要主題;在知識的價值方面描述了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教法建議
由于細菌很微小,學生缺少對細菌的形態、結構的感性知識,如條件允許,應當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細菌三型的涂片。至少讓學生看到細菌三型的顯微照片。
可以采用講述法授課。為了使學生正確理解和加深記憶,授課中應提供一些描述細菌大小的數字。
教學目的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細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與人類的關系等知識;通過分析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細菌生命活動的特點;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準備
顯微鏡;細菌三型涂片;細菌三型掛圖(或投影片)、自然界的物質循環掛圖(或投影片);根瘤菌掛圖(或投影片)。
教學過程
在前一段課程中,我們學習了植物,不管是種子植物還是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它們的體內一般都含有葉綠素,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植物不論對自然界還是對人類都是很重要的。除植物外,自然界的生物還包括動物以及細菌、真菌和病毒,它們既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也對自然界和人類具有重要作用。學習有關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等知識,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是很有意義的。
課本的第二部分是細菌、真菌和病毒。今天我們先學習細菌的知識。(板書:第一章細菌)
細菌廣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個地方,土壤里、空氣中、水里,乃至于人和動物的體表、體內都有細菌在生活著。例如:在每克土壤中有幾億到十幾億個細菌。然而我們卻視而不見,為什么?因為它們太小了,要借助于顯微鏡才能看到。
細菌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個表格:(投影)
幾種細菌的大小(單位:微米=1‰毫米)
大約1000千個細菌排起來才有1毫米。現在我們看在高倍顯微鏡下細菌形態。示細菌三態的掛圖(或投影),講解細菌的形態結構。
一、細菌的形態結構
(一)形態
球菌、桿菌、螺旋菌。細菌有球形的(叫球菌)、桿形的(叫桿菌)和螺旋形的(叫螺旋菌),許多細菌可以連接成長鏈或成團,但每個細菌都是獨立生活的。下面我們來學習細菌的結構。示細菌的結構模式圖(或投影),講解細菌的結構。
(二)結構
單細胞個體。
共有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成形的細胞核。
有些細菌有:
莢膜,具保護作用;鞭毛,運動作用;
有些細菌可以形成芽胞,是抵抗不良環境的休眠體。
講解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細菌的生殖方式
細菌通過簡單的分裂的方式進行生殖,一個細菌直接分裂成兩個細菌,叫分裂生殖。
在環境條件適宜時(有機物豐富、溫度適宜),經過20-30分鐘細菌就可以分裂一次,速度相當快。但在一般情況下,由于營養、氣體、代謝產物等影響,細菌很難這么快的繁殖。
講解細菌的營養方式。
三、細菌的營養方式
細菌一般不含葉綠素,只能依靠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這種營養方式叫異養。包括腐生和寄生。
如果細菌是依靠分解植物、動物的遺體而生活,叫腐生。例如:枯草桿菌、乳酸桿菌等。腐生細菌在堆肥、漚肥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細菌是從活的動物、植物體吸取有機物來生活,則叫寄生。例如:結核桿菌寄生在人的肺中,使人患肺結核。
現在我們打開書,把異養、腐生、寄生的概念劃下來。
講解細菌對自然界和人類的關系。
四、細菌與自然界和人類的關系
盡管細菌很小,但在自然界的作用卻很大,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們回想一下光合作用的公式:
水+二氧化碳→有機物+氧氣
植物自出現以來就進行著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有機物。(圖中的箭頭A。)植物被動物吃掉后,有機物又進入了動物體,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卻很穩定,為什么?
生活著的生物還在進行著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圖中的箭頭B、C。)
動物、植物死了,呼吸就停止了,但在自然界動、植物的遺體并沒有積累起來,而是很快地被分解了,這就是腐生細菌和真菌的功勞。腐生細菌和真菌把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這樣,碳就在生物和環境之間構成了循環(圖中的粗箭頭E)。圖中的有機質還來源于糞便等。除碳以外,其他物質例如氧、氮等也是這樣。所以:
腐生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板書)
對人類來說,大多數的細菌是有益的。例如: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桿菌,制醋要用醋酸桿菌。根瘤菌是與豆科植物共生的細菌,它能產生氮肥,就像化工廠一樣,對農業和自然界都很重要。也有一些細菌對人類不利,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麻煩。例如:腐生細菌可使食物腐敗,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但我們掌握了細菌的有關知識,就可以控制細菌的活動,減少或避免細菌給我們帶來的麻煩。用物理、化學方法滅菌,在食品工業、在醫療保健等方面都很重要。
小結:細菌是個體微小的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廣泛。細菌是單細胞個體,有球菌、桿菌和螺旋菌。細菌的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構成,但無成形的細胞核。有些細菌還有特殊的結構,如:莢膜、鞭毛、芽孢等。細菌營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界的細菌,大多數對人類是有益的,但有一些細菌也給我們帶來一些麻煩。我們掌握了細菌的知識,就可以利用細菌為人類服務,并減少細菌給我們帶來的不利影響。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從細菌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營養方式、對自然界的意義、與人類的關系等方面講述了有關細菌的基礎知識。
在知識方面,細菌的形態、結構只涉及到顯微結構;生理只包括分裂、腐生、寄生三個概念,教材還講了物質循環、生物固氮這兩個土壤微生物學的重要主題;在知識的價值方面描述了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教法建議
由于細菌很微小,學生缺少對細菌的形態、結構的感性知識,如條件允許,應當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細菌三型的涂片。至少讓學生看到細菌三型的顯微照片。
可以采用講述法授課。為了使學生正確理解和加深記憶,授課中應提供一些描述細菌大小的數字。
教學目的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細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與人類的關系等知識;通過分析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細菌生命活動的特點;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準備
顯微鏡;細菌三型涂片;細菌三型掛圖(或投影片)、自然界的物質循環掛圖(或投影片);根瘤菌掛圖(或投影片)。
教學過程
在前一段課程中,我們學習了植物,不管是種子植物還是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它們的體內一般都含有葉綠素,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植物不論對自然界還是對人類都是很重要的。除植物外,自然界的生物還包括動物以及細菌、真菌和病毒,它們既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也對自然界和人類具有重要作用。學習有關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等知識,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是很有意義的。
課本的第二部分是細菌、真菌和病毒。今天我們先學習細菌的知識。(板書:第一章細菌)
細菌廣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個地方,土壤里、空氣中、水里,乃至于人和動物的體表、體內都有細菌在生活著。例如:在每克土壤中有幾億到十幾億個細菌。然而我們卻視而不見,為什么?因為它們太小了,要借助于顯微鏡才能看到。
細菌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個表格:(投影)
幾種細菌的大小(單位:微米=1‰毫米)
大約1000千個細菌排起來才有1毫米。現在我們看在高倍顯微鏡下細菌形態。示細菌三態的掛圖(或投影),講解細菌的形態結構。
一、細菌的形態結構
(一)形態
球菌、桿菌、螺旋菌。細菌有球形的(叫球菌)、桿形的(叫桿菌)和螺旋形的(叫螺旋菌),許多細菌可以連接成長鏈或成團,但每個細菌都是獨立生活的。下面我們來學習細菌的結構。示細菌的結構模式圖(或投影),講解細菌的結構。
(二)結構
單細胞個體。
共有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成形的細胞核。
有些細菌有:
莢膜,具保護作用;鞭毛,運動作用;
有些細菌可以形成芽胞,是抵抗不良環境的休眠體。
講解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細菌的生殖方式
細菌通過簡單的分裂的方式進行生殖,一個細菌直接分裂成兩個細菌,叫分裂生殖。
在環境條件適宜時(有機物豐富、溫度適宜),經過20-30分鐘細菌就可以分裂一次,速度相當快。但在一般情況下,由于營養、氣體、代謝產物等影響,細菌很難這么快的繁殖。
講解細菌的營養方式。
三、細菌的營養方式
細菌一般不含葉綠素,只能依靠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這種營養方式叫異養。包括腐生和寄生。
如果細菌是依靠分解植物、動物的遺體而生活,叫腐生。例如:枯草桿菌、乳酸桿菌等。腐生細菌在堆肥、漚肥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細菌是從活的動物、植物體吸取有機物來生活,則叫寄生。例如:結核桿菌寄生在人的肺中,使人患肺結核。
現在我們打開書,把異養、腐生、寄生的概念劃下來。
講解細菌對自然界和人類的關系。
四、細菌與自然界和人類的關系
盡管細菌很小,但在自然界的作用卻很大,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們回想一下光合作用的公式:
水+二氧化碳→有機物+氧氣
植物自出現以來就進行著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有機物。(圖中的箭頭A。)植物被動物吃掉后,有機物又進入了動物體,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卻很穩定,為什么?
生活著的生物還在進行著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圖中的箭頭B、C。)
動物、植物死了,呼吸就停止了,但在自然界動、植物的遺體并沒有積累起來,而是很快地被分解了,這就是腐生細菌和真菌的功勞。腐生細菌和真菌把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這樣,碳就在生物和環境之間構成了循環(圖中的粗箭頭E)。圖中的有機質還來源于糞便等。除碳以外,其他物質例如氧、氮等也是這樣。所以:
腐生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板書)
對人類來說,大多數的細菌是有益的。例如: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桿菌,制醋要用醋酸桿菌。根瘤菌是與豆科植物共生的細菌,它能產生氮肥,就像化工廠一樣,對農業和自然界都很重要。也有一些細菌對人類不利,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麻煩。例如:腐生細菌可使食物腐敗,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但我們掌握了細菌的有關知識,就可以控制細菌的活動,減少或避免細菌給我們帶來的麻煩。用物理、化學方法滅菌,在食品工業、在醫療保健等方面都很重要。
小結:細菌是個體微小的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廣泛。細菌是單細胞個體,有球菌、桿菌和螺旋菌。細菌的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構成,但無成形的細胞核。有些細菌還有特殊的結構,如:莢膜、鞭毛、芽孢等。細菌營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界的細菌,大多數對人類是有益的,但有一些細菌也給我們帶來一些麻煩。我們掌握了細菌的知識,就可以利用細菌為人類服務,并減少細菌給我們帶來的不利影響。
第一章第一節細菌 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
(1)在教學過程 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
1.細菌的形態和結溝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淪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部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議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分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階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 ①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么?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 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第一章第一節細菌 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
(1)在教學過程 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
1.細菌的形態和結溝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淪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部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議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分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階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 ①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么?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 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