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第14課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并在此基礎上探究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和相關材料,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情境—體驗-探究-感悟”教學模式。鑒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塊中有關政治和經濟史的內容,所以本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組織課堂教學,教師創設具體的情景,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體驗互動,學生分組活動: 課前,將學生分成四個調查小組:第一組—地主階級抵抗派、第二組—洋務派、第三組—早期維新派、第四組—康梁派小組,各自收集相關人物的有關材料,包括他們的觀點和具體行為,最后選派中心發言人總結陳詞(形式不限)。設計意圖:通過分組調查,收集資料,參與互動,鍛煉學生合作及自主學習精神,并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教師肯定學生的成果,并加以適當補充。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艱難歷程及其與救亡圖存的緊密聯系,體驗先進人物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使學生認識人生價值的實現不僅取決于個人志向和奮斗,也受社會條件的制約,今天社會主義制度為我們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奮斗進取的精神不能改變。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師夷”與“制夷”的關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難點: 分析每個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是難點,之所以將其確立為難點,主要是因為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塊的知識,它和列強侵華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這一難點主要通過教材和相關材料讓學生活動探究,教師總結。
【講授新課】
單元導言分析
一、開眼看世界(19世紀四五十年代)
1、背景:當英國鴉片走私船開始頻繁出沒于中國東南海域的時候,清朝君臣對其一無所知。(劃書)鴉片戰爭一敗涂地。(記)
在開眼看世界之前,難道清朝的君臣國民都是閉著眼睛的嗎?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北京,官員在《會典》書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這個地方,就堅決否認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會典》上有大西洋國,于是利瑪竇只好自封為大西洋國民。
材料二、因為許多洋人不肯向中國官員下跪,于是許多中國人便認定洋人的腿彎不了,倒下就站不起來。 清朝的君臣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周圍國家都是蠻夷之國,禽獸之國。
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當時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無知,不了解世界形勢的發展。
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一敗涂地,顏面盡失,不得已向蠻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場戰爭給古老的中國帶來巨大的沖擊,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在嚴峻的現實面前,率先驚醒,開始開始睜眼開世界。